
圖: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台正式啟用/大公報攝
12月15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下稱「海洋國家實驗室」)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台正式啟用,海洋數據共享平台建立。這是目前國際海洋科研領域性能最強的超算系統,其計算能力達到了理論峰值每秒2600萬億次浮點運算的計算速度。/大公報記者丁春麗青島報道
該平台的建設綜合了科學計算、智能計算、數據計算等先進的模式,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與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浪潮集團協同合作,根據海洋領域科研需求,建設海洋大數據、海洋雲平台、海洋網絡空間安全等六個子平台。
據悉,海洋國家實驗室還聯合浪潮集團、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等,組建了一支100人的技術支撐和服務團隊,在開展平台硬件系統的運行維護的同時,為建立覆蓋海洋大數據全生命周期的海洋大數據庫及智能雲服務平台,先期開展海洋監測、觀測數據及其分析算法和模型,實現深海動力、環境、流體等高精度數值的模擬與實時可視化。
建一流海洋模擬器
未來,海洋國家實驗室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台全面將國家互聯網+、國家大數據、國家人工智能2.0等重大戰略計劃融合到海洋領域中,以全域海洋關鍵現象高效、快速、精細數值仿真模擬和預測為需求導向,針對海洋國家實驗室面向全球發起的透明海洋、深海極地、藍色生命等大科學計劃中對智能超算的集群式重大需求,依託國產化超算大科學裝置,構建國際一流的超高分辨率全球海洋模擬器。
記者了解到,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各涉海科研院所獲得的海洋數據難以實現有效共享,這成為制約海洋科技跨越發展的系統瓶頸。海洋數據共享平台的啟用,標誌着海洋國家實驗室的開放共享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將大大推動中國海洋科技的發展,對我國實現海洋數據的共享、共用有着重要意義。
海洋數據全國共享
海洋國家實驗室海洋數據平台推出的首批面向全國共享的海洋數據,包括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南海潛標觀測網數據、中國首次具備的全天候北極監測能力的北極冰基錨系剖面浮標觀測數據、我國自主研發的白龍浮標長期和實時觀測數據、自行開展的熱帶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區錨定潛標數據、水文斷面觀測和湍流觀測數據,以及覆蓋山東半島、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以及珠江口、南海北部的海洋動力過程、海洋區域地質、海岸帶環境地質、海洋礦產資源、航空遙感等專業領域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