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新華社
大公網12月14日訊(記者賀鵬飛 南京報道)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79周年紀念日,也是第三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當天上午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國家公祭儀式,近萬名社會各界代表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組織部部長趙樂際發表講話,強調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為的是守護不能忘卻的記憶。
13日的南京寒雨瀟瀟,參加儀式的近萬名各界代表一早冒雨來到現場,其中包括十餘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死難者親屬和抗戰老兵代表,數十位日本和平人士,以及曾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救助中國難民並揭露日軍暴行的國際友人後裔等。
做世界和平的倡導者
今年是中國第三次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國家公祭儀式。上午10時,公祭儀式開始,現場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之後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南京全城鳴響防空警報,汽車、輪船等同時停駛鳴笛,向79年前慘遭屠戮的同胞表達哀思。
伴隨着《安魂曲》的哀婉樂聲,16名禮兵代表各界人士,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敬獻花圈。隨後,趙樂際發表講話指出,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慘遭殺戮,六朝古都滿目瘡痍,無數民眾流離失所,這是對國際條約的公然違背和踐踏,是人類歷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頁。
他同時強調,中國舉行國家公祭儀式,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喚起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中國人民深知「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將堅定不移同國際社會一道維護國際公理,走和平發展道路,做世界和平的倡導者、推進者、捍衛者。
之後,79名學生代表宣讀《和平宣言》,6名南京市民代表共同撞響和平大鐘,現場放飛3000隻和平鴿,寓意對30萬死難者的哀思。
梅汝璈子捐父遺物
前來參加國家公祭儀式的多位中外人士,13日下午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捐贈了一批珍貴史料,這些史料成為南京大屠殺的最新鐵證。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梅汝璈之子梅小璈捐贈了父親生前使用的懷表、煙嘴,以及一張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工作用紙,上面印有「遠東國際軍事法庭1946」,這是梅汝璈代表中國參與戰後審判的歷史見證。梅小璈說,由於時間久遠,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懷表、煙嘴是不是父親在東京審判時的隨身物品,但是它們起碼也是歷史的見證者。
梅小璈還向紀念館捐贈了《梅汝璈法學文集》,該文集收入了梅汝璈55年前發表的文章《關於谷壽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殺事件》,是較早建議深入開展關於南京大屠殺問題的研究。
日僧人贈歷史資料
日本僧人大東仁則向紀念館捐贈了包括1938年3月16日日本內閣情報部發行的《寫真周報》在內的5件歷史資料。大東仁說,這些資料是從日本的舊書店中找到的,「在這種飽含着對戰爭反省的學習中,我相信一定能給未來帶來和平。」他說。來自黑龍江大慶的民間收藏家孫國田捐贈了自己12年來奔走全國各地,拍攝採訪勞工、慰安婦、抗戰老兵的影像、口述資料。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此次中外人士捐贈的史料非常珍貴,明年將迎來南京大屠殺80周年,紀念館將對展覽進行改進完善,這些史料將被充實到展覽中進行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