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興昌做的金瓜貢茶拿起來可以吹透,摔在地上卻也不會散
普洱茶產自雲南,300年前的朝廷貢品,如今依舊備受追捧。在雲南省普洱市,普洱貢茶的製作工藝還被完整地保留和傳承着,貢茶製作工藝第八代傳人李興昌,帶着母親囑託的百畝古茶園,自豪而又毫無保留地將他的工藝傳給愛茶、敬茶的人們,他說「這是一門沒有秘笈的傳承,只有用心才能領悟到其中真諦」。/文/圖:大公報記者 譚旻煦
年逾六旬的李興昌是普洱彝族,他們家世代以茶為生,祖上幾代曾製作貢茶,對於貢茶的製作技藝,李興昌從小就有很大的興趣,一直跟隨父母學習種茶、製茶。
李興昌十分喜歡聽老一輩講關於貢茶的故事。他記得母親說過,曾經的困鹿山,每到春季採茶季節,朝廷都會派軍隊把守住各個關口,不讓茶葉流出山寨,只有給皇上的貢茶做完以後,村民們才能將剩下的茶葉拿去出售。困鹿山古茶園的這段進貢史,一直延續到1905年。
然而,貢茶的輝煌已經遠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茶業不景氣,古茶園無人管理,嚴重毀壞。李興昌母親匡志英一生種茶,80歲高齡的她毅然咬緊牙關,於1987年向生產隊買下了100餘畝古茶園茶地的經營權,這才保全了古茶園。後來,母親將這片古茶園作為遺產,交給了李興昌。從此,李興昌挑起了傳承普洱貢茶工藝的重擔,而這片古茶園也成了李興昌後來傳承和弘揚普洱貢茶傳統工藝的物質保障。
走遍3萬畝 編製分布圖
李興昌「普洱貢茶第八代傳人」的身份讓本來就愛茶的他,更加有了要把茶做好、把技藝傳承下去的動力。他走遍困鹿山方圓近3萬畝的每個角落,編製了困鹿山古茶區分布圖。在茶葉市場不十分景氣的那些年,李興昌憑藉自己家擁有的優質茶葉原料,長期以家庭手工作坊的方式加工普洱茶。在此期間,他更加熟練地掌握了普洱貢茶的製作工藝,還試着把現代工藝融入傳統工藝。
2008年6月,以李興昌製茶工藝為主要申報內容的「普洱茶製作技藝.貢茶製作技藝」被國務院批准分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非遺傳承人的李興昌更加忙碌了,經常參加各種非遺展示活動,為了將技藝展示得更加充分和真實,他每次都將上百斤的家什帶上飛機或者火車。為此,李興昌說,「我辛苦點沒有關係,但貢茶的製作工藝必須認真、完整的傳承下去,這是祖輩留給我們的東西,丟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