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5日,紀念趙望雲誕辰11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大公報記者江鑫嫻攝
2016年正值著名畫家、長安畫派創始人趙望雲誕辰110周年。為發揚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精神,紀念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兩周年,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香港紫荊雜誌社,聯合長安畫派藝術研究院、中國銀行(香港)、中國畫學會,於5日在北京共同主辦「紀念趙望雲誕辰110周年,趙振川攜內地香港畫家重走趙望雲寫生之路」座談會。據介紹,在未來一周,長安畫派傳承人趙振川將攜手內地和香港藝術家開啟重走趙望雲寫生之路──河北寫生采風活動。/大公報記者秦占國、江鑫嫻北京報道
出席當天座談會的嘉賓有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左中一,中國音協名譽主席、陝西省文聯主席趙季平,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李大宏,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中國畫學會常務副會長孫克,著名美術理論家、畫家謝志高,中國畫學會副會長、陝西省美協名譽主席趙振川,長安畫派著名畫家趙振陸等。
左中一表示,趙望雲開創了長安畫派,在當代中國美術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他說,「從趙望雲先生走過的道路,我們更加印證了一條真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所說的,所有成功藝術家所遵循的藝術創作道路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是最牢靠的還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1933年任大公報旅行記者
據介紹,1928年,《大公報》開始刊登趙望雲畫作。1933年初,天津《大公報》特聘趙望雲為該報旅行寫生記者,請他到河北冀中一帶農村實地寫生,用畫筆來反映農村的面貌和農民的真實生活。他的速寫畫從1933年2月起在《大公報》專欄連載,至當年8月18日就刊出166幅。不僅愛國將領馮玉祥、畫壇大家徐悲鴻、常書鴻均為其忠實讀者,還產生了巨大社會效應。
李大宏在致辭中表示,趙望雲曾說:「我是鄉間人,畫自己身臨其境的景物,在我感到是一種生活上的責任,此後我要以這種神聖的責任,作為終生生命之寄託。」在當時的中國畫壇,能說出這些話來,這就是他能投身於大眾化藝術的原因。這與百年《大公報》一直秉承的「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的辦報理念是相通的。「趙先生因為《大公報》而成名,《大公報》也因為趙先生而驕傲。」
安遠遠表示,這一次重走趙望雲寫生路,可以說是從毛主席延安文藝座談會到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這段時期對中國藝術的一次實踐,意義重大。謝志高指出,「今天我們一方面紀念趙望雲先生誕辰110周年,另一方面要沿着老先生的藝術道路接着走,才能對今天的藝術有擔當。」孫克表示,沒有趙望雲就沒有長安畫派,沒有長安畫派就沒有新中國美術史的重要方面軍。
兒承父志藝術扎根人民
趙振川表示,作為趙望雲的兒子,他為自己的父親感到驕傲,也感到責任很重大。「所以這一次,我將和一批來自內地和香港的畫家朋友一起再走走父親曾走過的河北張北地區,從父親的采風路上獲得一些靈感,以期創作更多的好畫作。」
趙季平表示,父親趙望雲一輩子不畫名山大川,就畫老百姓,所以他的音樂中,大量的是老百姓的聲音,可能和父親畫筆留下的這東西有千絲萬縷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