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特區政府堅持造地,其中北都是本港未來10至20年最主要的土地供應來源。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昨日出席一個地產業的論壇時表示,根據政府的香港「2030+」規劃研究,預計本港至2048年需要約6000多公頃新增土地。他透露,政府已經鎖定大約7000公頃的土地供應來源,當中除了住宅或商業地,亦包括道路、社會設施、基建等。他強調無論市況如何,政府必須堅持造地。
黃偉綸又表示,北部都會區是未來10至20年最主要的土地和房屋供應來源,政府未來10年提供的3000公頃熟地中,有超過一半即約1700公頃來自北都,北都亦會供應約21萬個住宅單位。\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
免經濟復甦後未能及時推地
黃偉綸表示,由於土地的準備時間相當長,過往試過太多次政府停止造地,當經濟復甦時卻未能滿足社會需要,而造成很多後遺症。他重申政府推地會有節有度,審時度勢推地,例如在今個財政年度便不會推出任何商業用地,讓市場有空間消化現有供應。
黃偉綸指出,無論市場高低,都會繼續全力以赴興建公營房屋。他提到未來5年,即2025/26至2029/30財政年度,不計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最新估算落成16.6萬伙公營房屋單位,平均每年超過3萬伙,政府有信心到2026/27財年,將公屋綜合輪候時間進一步縮減到4.5年。
規劃署署長葉子季表示,北都將提供廣闊土地和空間,帶動經濟和產業發展,成為香港發展新動力,亦是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重要溝通平台。他說,整個北都涉及約3萬公頃土地,佔香港面積約三分之一,將提供逾3000公頃新發展土地及50萬個住宅單位,創造50萬個就業機會。
精簡程序 造地時間縮至7年
葉子季說,政府精簡法定程序,包括在2023年修訂6條與發展相關的法例和程序,令新發展區大型項目由生地變熟地的造地過程,由過去的13年縮短到7年。在行政程序方面亦修訂多份城市規劃指引,規劃署扮演「促進者」角色,為項目倡議人提供規劃意見,協調政府部門在3星期內就規劃申請提交書面意見,以加快發展步伐。
地政總署署長羅淦華表示,北都全面發展後,整個區域可容納250萬人口,成為「國際創科新城」。地政總署正全力協助推動北都發展,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及新田科技城等四個新發展區,正密鑼緊鼓地徵收和清理超過800公頃土地。未來5年,北部預計可提供至少570公頃熟地,涉及6萬多個住宅單位和100萬平方米經濟樓面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