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升空,兩名航天員景海鵬(右)和陳冬在任務節點順利完成後相互握手/新華社
【大公報訊】據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消息,神舟十一號飛船19日凌晨5點左右將與天宮二號在中國上空實施自動交會對接,兩名航天員將進駐天宮二號,開展空間科學實驗。截至18日下午,神十一號飛船已經進行了4次軌道調整,航天員狀態良好,已順利度過失重適應期。
綜合新華社、鳳凰網、解放日報報道:截至18日下午,地面支持人員與兩名航天員進行了兩次醫監通話。「從生理數據和自身反應來看,兩名航天員已經順利度過失重適應期。」航天員中心醫監醫保研究室主任吳斌說。飛船發射入軌以來,兩名航天員先後完成了手控指令發送、返回艙艙門開啟、服裝更換、醫學檢查等工作,身心狀態良好,進食及睡眠一切正常,各項工作開展順利。
神舟5次變軌追天宮
同時,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總工程師孫軍介紹,神十一號飛船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精確控制下,已經進行了4次軌道控制。在交會對接前,還將根據情況進行第5次軌道修正。「神十一飛船與天宮二號進行自動交會對接的時候,恰好在中國上空。」孫軍說。在此之前,天宮二號已經抵達距地面393公里的預定軌道上,調整好了對接姿態,等待神舟十一號飛船的到來。
據悉,兩航天器將在相距約150米正式啟動對接,屆時運行速度將達子彈速度的8倍,能否實現超高難度「握手」,航天員能否順利進入天宮二號,最關鍵的就在於對接機構。
當神舟十一號飛船和天宮二號拉近到對接框接觸的位置後,將啟動飛船的對接鎖主動工作,與天宮二號的對接鎖配合,共同完成對接鎖的鎖緊。在鎖緊的過程中,安裝在飛船的對接框面的密封圈被壓緊,與天宮的對接框面緊密配合,形成密封的連接通道,完成密封工作。
T型密封圈24對接鎖護航
據透露,神舟十一號上的密封圈為「T」型結構。上海航天主管密封圈的設計師楊國棟說,密封圈的技術攻關花了六年時間。這種造型可以確保密封圈在空間不受力的情況下,不會自動脫落;橡膠不會因為惡劣的空間環境的作用而失效;也不會因為惡劣空間溫度環境的持續作用而從安裝框裏脫落。「只有保證密封艙100%的密封性,航天員才是安全的。」
神舟十一號對接機構主任設計師姚建介紹,在對接機構的故障模式的設置中,有14項可以讓航天員通過指令面板參加故障處理,而唯有捕獲鎖解鎖一項需要航天員手動操作。在對接機構中有3對這樣的捕獲鎖解鎖按鈕。
為方便航天員尋找着力點,手動解鎖按鈕的外形設計是球形的。姚建說,為了便於航天員操作,還多次與航天員進行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為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對接機構的12對(24把)對接鎖必須能夠順利解鎖分離。設計人員在地面進行了1000多次解鎖試驗,但為萬無一失,還是採用了冗餘設計,即使兩個飛行器無法實現正常分離,還可由地面操作發送指令,引爆對接鎖上的火工品,確保安全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