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鞋業商會會長張煒傑透露,港企從80年代工業北移珠三角至今,再度往成本低地區遷移,最大驅動力是成本上漲問題。
「原來金融危機前,海外訂單充足的時候,對成本並不太敏感。但金融危機掩至,訂單縮水非常明顯,當珠三角勞動力成本上漲更感『肉赤』。」張煒傑又稱,金融海嘯夾捲而來的,還有人民幣開始長時間貶值,更嚴厲的新《勞動法》出台,在沿海地區最先試行,多重打擊,讓港商叫苦不迭,從而放棄經營已久珠三角廠房轉投他國。
港資廠去而復返
「港資鞋廠特色是外貿做得好,歐美訂單往往佔主流。香港跟海外客戶談外貿跟單,內地工廠進行打版和生產。」張煒傑每年進行團拜和了解協商會會員情況。他了解到,遠赴非洲、越南設廠的鞋廠,經營成績有勝有負。轉移到外地外國的,主要是接歐美訂單,尤其是在越南接美國訂單的企業,隨着TPP生效,越南和部分國家與美國貿易基本零關稅,可節省大筆成本,在國內出口美國則沒有這個優惠。另外,人工和租金都比較低。
不過,遷移海外有一個缺點,內地廣東產業鏈較完善,生產時需採購的物料材料基本源自國內,海外設廠導致運輸成本上漲。他計算後稱,綜合下來海外設廠總體能比內地設廠節省10%到20%不等。他表示,有個別港資鞋廠搬走後反而再搬回來。皆因不熟悉當地文化政策。
港企東莞嘉升鞋廠的總經理方志偉坦承,目前選擇留守而非搬遷東南亞,後者政局不穩是考慮原因之一。東昇鞋廠擁有近200員工,屬中小型港企,由此更看重工廠所在地產業鏈。「內地設備和技術近年更新很快,若搬離產業鏈,很可能跟不上內地潮流。」他又指,近年人力成本攀升,選擇留守須進行小規模轉型。目前,他的工廠內有3條流水生產線。
張煒傑沒有撤離的打算,他分析,外國和內陸的低成本「黃金期」能維持多久、政治變化、匯率變動問題等涉及太多因素,倒不如做好自主品牌轉型內銷,內地市場在加大發展,未來回報料更豐厚。
(記者 盧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