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科技大學學生以專用機械設備製作夯土房\網絡圖片
自2011年5月開始,逾110名來自香港、海外以及內地的學生志願者先後十餘次來到甘肅省會寧縣馬岔村,就地取材,與近40名當地村民攜手建設現代夯土綠色農宅,並向村民傳授建造技術。目前該村已有13戶村民入住現代綠色新宅,同時一座建築面積648平方米,含多功能設施的村民活動中心亦已於今年7月正式竣工。這次志願者服務共有13位來自香港的義工參加,其中8人來自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對於這些大學生義工來說,這是一次難得將理論付諸實踐的機會,同時讓他們體驗不一樣生活,更學懂珍惜水資源。」大公報記者 肖剛、劉俊海
這次志願者服務由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香港無止橋慈善基金聯合統籌建設,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為項目負責方。對於部分學習土木工程的志願者來說,這次不但能將日常課堂理論付諸實踐,更能在實際操作中獲得更多知識,提升自己能力。
科大學生梁俊榮說,「雖然我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但對於傳統的建築方法了解甚少,通過這次志願者服務,令我對夯土技術有進一步了解,比如夯土的配料、配水及實際操作流程,同時也從與來自美國、香港和內地不同省份的志願者交流中,獲得更多專業知識。」
主體建材全部就地取材
據了解,建同樣大小的房子,現代夯土房的造價只是磚房的四分之三不到,而且以5:3:2比例混合的土、石、沙主體建材全部就地取材,免去以往建房的奔波採購勞頓。
在中心建設過程中,每天傍晚都會在廣場舉行志願者和村民互動娛樂活動,如廣場舞、皮影戲、放電影等,由於村裏沒有垃圾桶,因此活動結束後留下很多垃圾,這讓志願者覺得有必要幫助村民製作分類垃圾桶。而在教村民如何分類垃圾的過程中,亦讓志願者體驗到不一樣的「教師」生活。
開展垃圾分類活動
科大學生何若琳說,志願者製作了一個分類垃圾桶。幾天後,她發現小學生吃完零食或冰棍的時候,會問她應該把垃圾放在哪個垃圾桶裏。「這讓我覺得我們做的很有意義。」
對於甘肅或者西北地區的印象,大部分志願者都說是乾旱、風沙之類,但當他們來到馬岔村後,發覺情況超乎想像,特別是當地自來水相當缺乏,村民都飲用井水。考慮到志願者不習慣飲用井水,基金會特別安排車輛去幾十公里外的縣城運輸自來水,所以對志願者來說,在這裏用自來水洗澡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很多志願者十天沒有洗澡,這讓他們懂得了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
科大學生陳卓軒說,「我們那幾天都沒有洗澡,或者用水都特別注意,這也讓我懂得了要珍惜用水,不然對當地生態環境有很大的影響。」何若琳同樣說:「我們十天沒有洗澡,我從來沒有體驗過這種,我有一些反思,我們平時用了太多水,因為香港用水是很容易的。」
該基金會內地項目委員會主席、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穆鈞表示,未來,將以馬岔村作為示範培訓基地,並捐助有關設備,扶持培養更多村民工匠。
據悉,項目團隊目前已在甘肅、新疆、河北等8省區運用新型夯土技術建造示範民居,帶動村民自力更生完成約60棟示範民居,全國已有超過400名村民和工匠熟練掌握新型夯土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