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北京篇)/誠信兮,歸來\雲德

時間:2025-08-27 05:02:27來源:大公报

  圖: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新華社

  當某些電商平台運用算法製造萬人瘋搶的虛假繁榮,網紅店舖花錢僱人排隊、直播帶貨全網最低價的狂歡叫賣聲此起彼伏的時候,飢餓營銷開始異化為行為藝術,商家們居高不下退貨率後面無數P圖軟件製造的視覺謊言已變成可以量化的流量籌碼;當辛苦一年的打工者討不到回家的工錢、爛尾樓的業主舉着購房合同維權時,工廠老闆和開發商當初信誓旦旦的保證早已隨風而逝;當公共社交平台曝出戀愛培訓教學如何設計「無意間」露出奢侈品,公園的相親角拿房產證和工資單作個人簡歷,九宮格裏的照片成為人設騙局的時候,婚姻契約業已蛻變為資產負債表和後現代情感荒漠裏的海市蜃樓;當核心期刊明碼標價成為產業鏈、知識付費平台上洗稿團隊批量生產所謂的深度好文,大學教授用PS技術修飾實驗數據、走紅作家涉嫌剽竊的熱點尚未冷卻,國際期刊又公開撤稿諸多學者百餘篇論文的時候,知識殿堂的贋品作坊竟然也進入了以技術對抗技術的歪門邪道……面對這一切,人們會在震驚之餘猛然警覺:歷代聖賢所倡導的「不誠無物」訓誡失靈的風險正在日益加劇,某些個體的失信、行業的陷落與公共道德的滑坡,正在蠶食且消解着民眾對於規則的敬畏,信任的崩塌業已對社會肌體造成嚴重損害。如何讓誠信歸來,或已成為扭轉不良社會風氣的當務之急。

  誠信,歷來是中華民族最核心的傳統美德之一。它要求人們在言行舉止中秉持真實、守信的原則,做到言行一致、表裏如一。無數的經典故事無時不在詮釋着誠信的必要與價值。秦國當初立木為信,讓民眾親眼見識了當政者承諾的無欺,成功奠定了商鞅變法堅實的社會基礎。曾子之妻為哄孩子不要在集市上哭鬧,隨口許諾回家後宰豬吃肉,曾參聽後不顧妻子阻攔,毅然殺豬兌現承諾,在給孩子做出承諾不欺、言出必行家教榜樣的同時,也向世人傳遞出一個深刻的道理:誠信乃做人做事之根本。

  現代社會,儘管城市的水泥森林和生活的快節奏嚴重疏離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儘管網絡空間交互的陌生化正日益加深代際間的數字化鴻溝,但誠信依然還是公民、機構和行業立足社會的重要基石。只有做個誠實守信之人,才能在社會交往中得到他人的尊重與信任,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有保持政府機構和行業的良好信譽,才能維繫自身的權威和社會號召力。特別在商業領域,誠信更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因素。任何企業只有始終遵約守規,不斷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消費者的認可與青睞。相反,某些不講誠信的企業即便能在短期內獲益,但也會因虛假宣傳和質次價高等失信行為而陷入困境,最終被市場淘汰。

  重塑社會誠信,首先要建立切實的社會規範,彰顯制度的制約作用。中國許多文明城市和鄉村都制定了新型的鄉規民約,對公民行為提出明確要求;一些工業園區和集貿市場開始建立市場准入制度,對失信商戶和企業有了嚴格的退出機制;新加坡組屋區鐵門後掛有社區公約,樸素的條文背後均是嚴苛的失信懲戒。這類微制度意在表明:誠信建設必須加大違約失信的成本。如果把這些信用機制進一步引入公共場所和社區,就可將諸如公民守法、文明禮貌、稅費繳納、垃圾投放等日常行為轉化為可累積的信用積分,讓守信傳統在數字時代得以重生。

  重塑社會誠信,要利用現代技術堵住失信逃逸的可能。杭州的城市大腦正嘗試將傳統的契約精神重新編碼,把企業環保紀錄、商戶投訴數據在區塊鏈上永久留痕,形成數字時代的「三官作證」。猶如敦煌契約中「若身死,一仰妻兒代償」的血脈承諾,或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把學徒的誠信紀錄納入職業檔案,形成貫穿人生的信用圖譜。若是每個二維碼都能成為會講故事的信用資證,失信行為自然無處遁形。

  重塑社會誠信,必須重建信仰的高地。過去百年老店的傳承儀式,學徒都要對着祖師爺或關公神像磕頭發誓,把遵守行規和信義當作畢生的信仰與追求。景德鎮的陶藝大師們會在窰神像前摔碎瓷器次品,這樣的動作比任何質檢報告更具震撼力。現在一些有志者為恢復古法製瓷,堅持在每件作品底部手書若有瑕疵,原銀奉還的字樣,他們採用比區塊鏈更精準的信用算法:在標準化生產時代,以古老的靈魂釉料,讓冰冷的制度散發出人性的溫暖。

  重塑社會誠信,需要良好的社會生態。因為誠信是個人人參與、個個有份且相關交織的系統工程,只有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互利原則下才能真正實施。雲南哈尼梯田延續千年的灌溉系統,關鍵在於每條水渠都有溝長家族世代守護,如果不能堅守公義,秩序就會迅速瓦解。借鑒這種生態智慧,政府部門要以身作則,信守承諾,建立規範的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報告制度,各行各業都應設立從事公共服務的機構和個人的信用檔案,要請著名的法官和律師在媒體和課堂上開設契約精神課程,聘用有良好聲譽的退休幹部和教師擔任政府、行業和社區誠信觀察員,實行有效的社會監督,讓誠信理念像毛細血管般滲透社會的每塊肌理,失信的病毒再也無法侵害健康的社會肌體。

  威尼斯總督府地牢牆壁上至今可見囚徒刻下的還債誓言,蘇州明清會館的失信碑仍在警示着南來北往的商賈。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誠信的再建毋須推倒重來的轟轟烈烈革命,而是喚醒集體記憶的精細修復工程。因為電子合同的加密算法與祠堂裏祖先訓誡產生的量子糾纏,在數字時代依然可以同頻共振,只要撥開互害模式製造的層層迷霧,我們不難重新找到社會誠信的那片耀眼星空。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