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9日,長征二號FT2火箭轉運至酒泉發射場\新華社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9日透露,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與長征二號F T2運載火箭完成總裝測試等工作,9日在甘肅酒泉發射中心完成從廠房到發射區的垂直轉運,飛行任務進入發射階段,後續將展開功能檢查和聯合測試工作。天宮二號計劃在15日至20日擇機發射,這意味下周四是首選發射時間窗口。\大公報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
9日8時35分,承載長二F T2運載火箭與天宮二號組合體的活動發射平台駛出總裝測試廠房,平穩行駛約1.5小時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進入發射階段後,完成最終狀態確認後,火箭將開始加注推進劑,發射進入不可逆程序。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微信公眾號介紹,火箭轉運時,天宮二號已搭載上火箭,全箭長52米,起豎後有十幾層樓高,幾十噸重。但因未加注燃料,實際上處於頭重腳輕的狀態。火箭能「穩坐」活動發射平台全靠四個粗壯的支撐臂。再通過防風拉扞,把火箭固定在支撐臂上,保證了火箭屹立不倒。
精準轉場發射平台零誤差
火箭到達目的地後,還要做到「零誤差剎車」,因為活動發射平台要與地面發射台基座對接,保證火箭點火時,發射平台安穩牢固,兩者要精準對接。能夠做到「零誤差」要基於精準的計算,設計師早把所有可能產生的誤差都計算在內,才保證火箭的「剎車」精度。
隨順利完成垂直轉運,天宮二號飛行任務正式進入發射階段。官方表示,空間應用系統、酒泉發射場和測控通信等系統已完成相關準備工作。
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升空,在軌運行的5年中,與三艘神舟飛船完成交會對接等任務,於今年3月完成使命。即將升空的天宮二號,是在天宮一號的備份基礎上改進研製而成。雖然天宮二號仍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但與天宮一號相比,外形沒有改變,變化的是「內心」。
搭載機械臂試驗在軌維修
天宮二號是中國第一個具備太空補加功能的載人航天實驗室,為驗證推進劑補加等技術,推進分系統進行了適應性改造。此外,天宮二號還首次搭建了液體回路驗證系統,將驗證空間站維修技術。首次搭載了機械臂操作終端試驗器,將首次開展中國人機協同太空在軌維修試驗,這將為以後空間站任務提供技術儲備。
天宮二號搭載的設備也更先進,包括空間冷原子鐘、空地量子密鑰分配試驗等14項空間應用載荷。這些先進載荷,將令天宮二號展開當今全球最前沿的科學探索。據悉,天宮二號任務是中國目前載人航天歷次任務中開展應用項目最多的一次,其中太空人直接參與操作的空間科學實驗研究有2項,國際合作聯合研究項目1項。
天宮二號設計在軌壽命2年,系統設計採取模塊化方式,如果空間實驗室部分出現問題,可以快速更換和在軌維修。天宮二號任務是中國的空間站計劃至關重要的一步,需驗證的推進劑補加、貨運飛船交會對接、掌握太空人中期駐留等技術,將為中國空間站的建設奠定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