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沙市在永興島市政廣場舉行升國旗儀式\資料圖片
大公網6月28日訊 來自亞洲、非洲及歐美國家的30多名國際法學者26日齊聚荷蘭海牙,就南海仲裁案及其對國際法治的影響舉行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對仲裁庭裁決的合法性提出普遍質疑,對強行推進南海仲裁給國際法治造成的傷害發出警告,呼籲國際法學界正確、全面、完整地理解《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簡稱《公約》),推動南海爭端通過直接協商談判這一更合理、更有效、對當事方和國際社會更有利的方式來解決。
據新華社消息:在這場由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和荷蘭萊頓大學格勞秀斯國際法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研討會上,美國國務院前法律顧問亞伯拉罕.索費爾指出,中國已按照《公約》規定將海域劃界等爭端排除強制仲裁,中國拒絕菲律賓將南海爭端提交仲裁有堅實的法律依據,被強行推進至今的南海仲裁「極不明智」。
英國外交部前法律顧問克里斯.沃默斯利指出,仲裁庭未能在基於事實的客觀基礎上判斷菲律賓訴求所掩蓋的真實爭端。他說:「海洋地物的地位與領土主權和海域劃界密切相關,而仲裁庭沒有認識到南海問題的根本性爭議是主權問題,對南海海洋地物地位的判定,只有在相關主權問題解決後才可能給予合理的解答。」
強制仲裁有害無益
曾任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主席的拉奧.佩馬拉朱指出,菲律賓試圖繞過中國政府2006年作出的將劃界等爭端排除強制仲裁程式的聲明,要求仲裁庭就南海個別島礁的海洋權利作出裁決。仲裁庭即便作出裁決,也僅僅是「真空中抽象的學術操練」,對南海爭端的解決並無實際價值。
對於南海強制仲裁對國際法尤其是《公約》造成的嚴重傷害,索費爾深表擔憂。他說,國際司法和仲裁機構本應尊重國際條約自身的限制和主權國家的保留,而仲裁庭卻宣稱對菲律賓「人為製造」的訴求擁有管轄權,這已破壞了國際司法和仲裁機構的可信度。南海仲裁的現實後果不僅嚴重侵犯有關各方的實際利益,甚至可能產生更糟的影響。
國際法院前法官阿卜杜勒.科羅馬告訴記者,國家同意對強制性仲裁來說必不可少,《公約》的強制性仲裁及其他強制程序均應嚴格建立在國家同意基礎上。科羅馬是1973年至1982年聯合國第三次海洋法會議的非洲代表團團長,正是這一有160多個國家參與的會議最終產生了《公約》。他說,南海仲裁庭必須保證其管轄權不存在任何疑問,否則裁決不可能有效。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中方所主張的通過協商談判和平解決南海爭端的立場才是正道。索費爾以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邊界爭端解決過程為例說,美國和加拿大曾有10處邊界爭端,兩國對過於複雜、牽涉太多因素的爭端堅持通過協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