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鄭曼玲:功利至上 談何文化

時間:2016-06-23 03:16:17來源:大公網

  見證了新中國高科技發展歷程的「原子能樓」,最終還是難逃被挖掘機毀於一旦的命運。

  坦白說,這個結局並不讓人意外。近幾年,歷史遺跡遭受破壞的現象層出不窮,深深刺痛著每一個中國人的神經。當年奔走呼號保護北京古城牆的建築學家梁思成曾放言「五十年後你們會後悔的!」孰知五十年後,後悔儘管後悔,但拆起歷史遺跡來,反而更加猛烈,連他自己的故居也不能幸免於難,這實在是對歷史最大的諷刺。

  回到「原子能樓」拆毀事件,作為共和國核科學研究的發祥地,這裏曾走出錢三強、鄧稼先等在中國科學史上熠熠生輝的「兩彈專家」,它的重要而獨特的歷史地標意義不言而喻,就算下令拆樓的當局也不可能不清楚。歸根到底,他們還是覺得這棟殘舊不堪的樓房空有意義而不實用,難以為他們衍生出新的生產力,或者說,新的政績。

  這種以實用主義和經濟利益來衡量一切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很多地方,「真遺跡遭殃,假遺跡吃香」的現象時有發生,當地一邊對不斷毀掉的文物熟視無睹,一邊又為了商業地產或旅遊開發,憑空造「古」,毀真興假。在精細打算的「遺跡經濟學」的利益驅動下,就連「西門慶」這樣只存在於文學名著中的「大淫賊」,也可以華麗轉身成為「文化產業英雄」,讓多個地方為成為他的「故里」爭得面紅耳赤。真可謂,只要能賺錢,哪管抱的是誰的大腿!

  同樣的,如果之前有開發商站出來說,「原子能樓」也能包裝炒作成某種經濟增長點,那麼,或許它不僅能夠逃過一劫,還能成為搶手的「香餑餑」。因為主導很多官員行為邏輯的思維只有一個─實用主義:即遺跡能變現成多少經濟利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為攫取金錢的籌碼和政績。

  只可惜,不是所有的文化遺跡都可以被開發,或者說都應該被開發。見證人類進程的每一處古蹟,都是一個文化符號,代表了某一段文脈,有的銹跡斑斑殘破不堪,毫無經濟價值,但只要認真研究它、讀懂它,就能夠打開這些「話匣子」,幫助現代人了解歷史、還原歷史,從而更好地借古鑒今、面向未來。

  正因如此,遺跡保護不僅是個文化命題,更是個社會命題。能否拋棄實用至上功利主義思維,站在文明傳承的立場上來加以保護,考驗的是我們這麼一個泱泱大國,是否尊重文化,能否敬畏歷史。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