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兩彈」發祥地 爭議聲中強拆樓

時間:2016-06-23 03:16:16來源:大公網

  建於1953年的中國原子能研究所舊址──中國科學院原子能樓被稱作「共和國科學第一樓」,這裏曾走出過包括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在內的6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是「兩彈」研究發祥地。儘管多位科學家曾呼籲保護,大公報記者22日在現場看到,這棟63歲的建築已開始拆除。中科院對此回應稱,拆除後將用於建造納米集成技術研究平台,同時將老樓的南牆原貌複製在新址,以達到保護和傳承歷史和科研精神的效果。\大公報記者周琳北京報道

  記者注意到,原子能樓所在的中關村一條區域聚集?多家中科院科研機構,而原子能樓的東面配樓已被拆得所剩無幾,整個大樓拆近三分之一。

  往來的青年學生紛紛拿出手機留影。一位中科院電子研究所的研究生告訴記者,由於原子能樓很早就閒置了,現在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棟樓見證了中國科技的第一創舉,直到最近拆遷引發熱議,才聽導師講了它的故事。「很惋惜,這代表中國第一代科學家的精神。」

  保留南牆建新樓

  就是這樣一個「中國核科學的發祥地」,近些年一直有?將要被「拆除」的傳言。從2001年開始,原中國科學院院史研究室主任樊洪業就為把「原子能樓」列為「文物」而奔走。「當年我提議把這樓闢為院史館,把它作為歷史文物來保護,不過一直沒有被採納。2012年聽說這樓要拆,又提出要保護。」但目前的情況讓已經75歲高齡的樊洪業十分失望,「這些年我的努力可能只是推遲了拆除工期。」

  據樊洪業介紹,原子能樓建於1953年,是在中關村建成的第一座現代化科學實驗大樓,是中國核科學發育的搖籃,凝聚和培養了幾代核科學研究人才,為研究原子彈奠定了早期的科學基礎,堪稱是「共和國科學第一樓」。

  這棟五層高的建築裏走出6位包括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在內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走出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謝家麟、于敏;三十幾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

  中科院對此回應稱,隨?納米中心科研事業發展,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實驗辦公空間極度緊張和缺乏已成為制約納米中心發展的最大瓶頸問題。所以,促進納米中心的創新發展、建設一流的創新平台迫在眉睫。

  中科院:傳承精神而非建築

  根據方案,中科院將原子能樓的南牆按原貌複製在新建實驗樓南牆,同時在舊址設立紀念標誌物,以達到保護和傳承「高能樓」歷史價值的效果;在新建樓內設立一展室,以展示老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事跡。中科院表示,在傳承歷史方面,重要的是要繼承科學精神和大師風範,可以採用適當方式加以保護,並非一定要原封不動地保留原有建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