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灣區舊事/太平山與大笪地

時間:2023-03-07 04:24:32來源:大公报

  左圖:山頂可觀賞維港兩岸景色,見證着香港的繁華景象。右圖:山頂纜車在1888年通車,至今已有逾百年歷史。

  太平山

  太平山又稱扯旗山,古稱香爐峰,英文名Victoria Park(維多利亞山),位於香港島西北部,海拔554米,為香港島最高山峰。1888年纜車通車後,遷居山頂洋人日眾。其時,港英政府頒布法例,規定半山威靈頓街至堅道間,只准興建洋房,嚴禁建築中式房子,1904年更通過「山頂區保留條例」,使山頂成為洋人住宅區。如今,該地為香港富人聚居之地,現仍保留不少西式建築。

  山頂保留不少西式建築

  山頂上舊日建有香港總督別墅,今已拆卸,只餘入口處建於1902年之守衛室,該地現已闢為山頂公園,開放供人遊覽。西面山麓有建於1903年之松林炮台,二次大戰時曾被嚴重炸毀,今餘遺址供人憑弔。該地為香港島之主要旅遊點,有登山纜車可達,山上風景秀麗,以吊鐘花及茶花最富特色。自山上可觀賞海港夜景,令人陶醉。

  香港八景佔二

  香港八景,扯旗山佔其二。

  1. 旗山星火:自開埠後,山上山下人口日增,入夜後一片燈海,如星火光芒,閃閃生輝。

  2. 仙橋霧鎖:山頂盧吉道之北面為棧道式建築天橋,每年春夏間,天氣潮濕,該處經常為霞霧掩蓋,其時若站天橋上,有騰雲駕霧之感,仿似置身仙橋之上。

  太平山石龜

  位於山頂盧吉道棧道下,有一岩石,形如昂頭烏龜。

  據古老傳說:某年重陽日,太平山頂有怪道士預言,該處有一靈龜,自山下登山,每年爬行一粒米之距離,當其抵達山頂之時,便為香港島陸沉之日。怪道士所指之地,即今石龜之所。此屬無稽傳說,但亦可添遊覽該地意趣。

  太平山地區

  1842年後,今上環之地發展街市名為西區市場Western Market,俗稱上環街市。商人雲集,黨匪為患,擾亂治安。其後警隊成立,區內漸趨太平,該區遂名「太平山」,今餘太平山街可供緬懷。

  1857年署理布政司必列者士(Bridges)於政府憲報公報,港島北岸設維多利亞城(Victoria City)區,內分七分區(Sub-district),位於上環南面山麓間為「太平山」區。如今該區已與中西區合併。

  1894年間,華南地區大受鼠疫之禍,香港地區禍患甚巨,太平山區最為嚴重,死亡甚眾。港英政府決將太平山街一帶房屋焚毀,杜絕病疫,並實施「洗太平地」,及於街上電燈柱上懸掛老鼠箱,收集死鼠。事後,為改善該地生活環境,遂將部分土地闢為公園,命名卜公花園,蓋用以紀念當時之港督卜力(Blake)。該公園至今仍存。門前立有紀念牌匾,以誌其事。

  大笪地

  大笪地原位水坑口,為荒蕪之海濱空地,曾為漁民墓地。1842年後,該處初為英軍營地,其後英軍遷走,該處遂為華人休憩之地。

  大笪地曾是「露天平民夜總會」

  五十年代後,該地為小販、藝人及江湖術士聚集之所,為大眾化之「露天平民夜總會」。六十年代,大笪地之平民夜總會遷港澳碼頭毗鄰,日間為停車場,黃昏六時後,攤檔擺賣營業,惟昔日民間傳統風味已失,與一般小販區無異。而水坑口大笪地,則已改作荷李活道公園。1992年政府一度關閉港澳碼頭旁之大笪地,進行大規模之填海工程,2004年於原址西面海濱再次開放,供小販擺賣,仍稱「大笪地」,惟規模已大不如前。

  三角碼頭

  位於港澳碼頭旁大笪地之西面海邊,原為客貨上落地點,海旁建有碼頭,名永樂碼頭,位干諾道中、干諾道西與永樂街交界處,因其位三街之三角地帶,故被稱「三角碼頭」。戰前,該處為來往內地與香港各種客貨輪停泊之地。惜戰後西區填海繼續,該地之碼頭遂被拆卸,遺址上建行車天橋,及於其旁填海之地,發展信德中心及港澳碼頭。

  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暨中國歷史研究所教授 蕭國健博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