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上面是鄭板橋題畫竹的一首詩。但細細想來,它似乎談的又不僅僅是畫竹。這首詩很有哲理,用來討論畫竹,著文,乃至人生,都有啟發意義。
鄭板橋不僅是畫家,而且是個通人和達人。他的通達之處在於他看透人生、愛讀書、愛思考。他出身於讀書人家,但幼時清寒。這讓他從少年時就體悟了底層人生和世事艱難。他三歲時生母辭世,十四歲又失去了繼母。鄭板橋的童年在善良、勤勞和樸實的勞動婦女費氏的照顧和關懷下長大。如同保姆大堰河對詩人艾青一生產生的影響,勞動人民的質樸情感也成了鄭板橋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成了他一生信仰的底色。
鄭板橋幼年努力讀書爭氣,但卻大器晚成。他的科舉經歷了三個皇朝,素以「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聞名,後在山東做過縣令之類小官。鄭板橋為政清明政績顯著,特別是關心下層百姓的生活。此期他寫的一首小詩最能代表他為官的心聲:「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鄭板橋性格真誠耿直不喜歡官場傾軋和黑暗,後辭官客居揚州賣畫為生,掙清白錢,是「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不僅詩書畫俱佳,而且有獨立人格和深刻的社會思考。他的成就不止於藝術,而且也在人生哲理思考和闡發上對後代有重大影響。
鄭板橋作品聞名於世的題材是畫竹,竹代表着氣節、謙虛、勁健和不畏嚴寒風霜雨雪長青常綠。古人崇尚竹子的這些個性成了鄭板橋畫竹的靈感。他早期臨摹前人巨匠的名作,其後在竹林寫生、居所養竹以觀察陰晴雨露寫出竹的精神。故前期鄭板橋畫竹講究學習古人,畫竹有的繁複,有的遵循古法程式化,同時渲染背景,以繽紛效果為佳。
畫到後來,鄭板橋發現構圖越簡越難,越減越難。因為竹畫講究勁節及穿插,內容多時較易互相掩映烘托效果,但內容少時要求筆筆有出處有來路,最不藏拙,容易露怯;真正好的畫竹題材作品要求清秀雅緻而並非以多取勝。因此鄭板橋不斷創新不斷刪削,到了晚年,他的畫竹作品做到了筆筆有來歷、筆筆有交代的爐火純青的境界。文首例舉的這首詩就是他這種創作和總結的心得。
雖然這首詩看上去討論作畫,但其實也可以被看成是鄭板橋探討人生哲理的總結。他的藝術創造總是善於廣種薄取,辛苦勞作,從大量的勞動中提煉精華,棄冗取萃來達到最後卓然成為逸品的目的。
除了作畫,鄭板橋也非常重視如何做人。「難得糊塗」「吃虧是福」是他的名言。但他決不做鄉愿式的濫好人,在他的詠竹詩中表達了他的人格和個性:「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來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這句話看似矛盾,卻蘊含他一生悟道的真理。畫畫猶如做人,冗累的雜務、複雜的人情世故、難處的世態炎涼,都是人生累贅。紅塵似海,可以淹沒天才。鄭板橋要從這種種人生桎梏中逃出去走向自己的世界。這種「極簡主義」不僅僅是斷捨離,而是積極地去做人生選擇。「留清瘦」留的就是一種風骨。
「畫到生時是熟時」則是一種哲學思考。如同「只緣身在此山中」,鄭板橋深味熟能生巧但熟也能生油滑和怠惰,所以他畫畫時抱有敬畏,追求一種臨場感和緊張感,如同「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等名句述說的真理一樣,鄭板橋的這首談竹詩蘊含着他的人生思考,透露着熟與俗,方與圓,拙與巧的辯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