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粵讀古詩文/《行行重行行》怨而不怒 保存忠厚

時間:2021-11-30 04:27:52來源:大公报

  圖:《古詩十九首》是漢代無名氏文人所寫的一組五言詩,內容大多寫夫妻、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讀書人仕途失意的感慨悲哀。而《行行重行行》則為《古詩十九首》的第一首。

  《古詩十九首》是漢代無名氏文人所寫的一組五言詩,不是由一個人所作,也不是一時間的作品。內容大多寫夫妻、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讀書人仕途失意的感慨悲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動盪不安,其中也有人生無常的感嘆和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在藝術上,《古詩十九首》情真意切,語言樸素自然,言近旨遠,語短情長,代表了當時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

  《行行重行行》為《古詩十九首》的第一首,一說是「逐臣之辭」,一說是「棄婦之詩」。從詩的內容看,無疑是棄婦自言的說話,如果以詩中的「思婦」比喻「賢臣」,思婦遭到拋棄,比喻賢臣被放逐,本無不可。詩句中的寓意,讀者類通後參詳,亦不難理解。以下是以棄婦詩的角度作賞析。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古詩押韻限制較少

  古詩的押韻比較自由,既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中途轉韻。一般而言,情隨韻轉,意逐情生,換韻處同時即感情內蘊的轉捩、變換處,多可以用來把握全篇的脈絡層次。《行行重行行》整首詩共十六句,可分兩解:前八句押平聲韻(離、涯、知、枝)為第一解;後八句轉押仄聲韻(遠、緩、返、晚、飯)為第二解。

  先說第一解前八句,寫棄婦追述與丈夫離別的情狀。首句「行行重行行」,表示「行而不止」,愈走愈遠的意思。婦人與丈夫空間的相距愈大,自然生出「生別離」的感慨。「生別離」,是用了《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的語意,所以「生別離」,是暗示「悲莫悲」的。「生」與「死」相對而言,「死別」之痛,強而短,「生別」之痛,久而傷。「相去萬餘里」,呼應首句,既行而不止,結果兩夫妻竟至相隔萬餘里,各在天的一方。「涯」,《廣韻》入五支部,魚羈切,音「宜」。夫婦分離,各處天的一方,由於路阻且長,於是發出「會面安可知」的感嘆。「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兩句以比興手法寫出,綜合前人分析,意義有三:一是緊承「各在天一涯」,表明夫妻相隔,北者自北,南者自南,永無相見之期;二是表明「胡馬」、「越鳥」等都有所依託,暗示丈夫是自己唯一的依託;三指「胡馬」依戀「北風」而不思南,「越鳥」「巢南枝」而不思北,物猶如此,則丈夫自應「不忘本」、要「同類相親」,及早歸來。

  繼承《國風》溫柔敦厚傳統

  第二解是後八句,申訴現在相思之苦。思婦盼望丈夫及早歸來,可是丈夫卻遲遲未見返。「相去日已遠」是寫時間的久遠,與第一解的「各在天一涯」的空間距離,恰恰相對,距離既遠,時間亦久,自然加重婦人的思念和哀怨,結果她的「衣帶日已緩」;「緩」,指寬鬆,婦人的苦處,是在漫長日子的「漸」而消瘦的。為什麼丈夫這麼久還不回來?「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遊子」,指離鄉在外求學或仕宦的人,這裏指婦人的丈夫。「白日」以喻「丈夫」,「浮雲」則比喻圍繞丈夫身邊的人,蒙蔽他,影響他,而這,便是丈夫「不顧返」的原因。究竟在棄婦的丈夫身邊的人是誰,詩中沒有交代,是「豬朋狗友」,抑或是「新歡」?詩人讓讀者自己揣摩了。「思君令人老」,呼應「衣帶日已緩」,這裏的「老」字,是心境上的「老」,而非年齡,指消瘦的體貌和憂傷的心情。「歲月忽已晚」,指一年將盡,或指歲月如流,年華已逝,婦人的青春經不起歲月的消磨,更何況憂傷相隨。這裏的「忽」字,帶出苦處的「頓」,與前面「日已緩」的「漸」相對,讀之令人陡然驚心。「棄捐勿復道」,歷來有兩種說法,一是指「既然已被丈夫拋棄,也就不必再說了」,一是指「(上面所說的話)都丟開,不再說了」。「努力加餐飯」,也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另一說是「希望丈夫保重,努力加餐」。張玉穀(清人,生卒年不詳)《古詩十九首賞析》說:「不恨己之棄捐,惟願彼之強飯。」棄婦對自己被丈夫拋棄不產生怨恨之情,反而希望對方努力加餐,從《古詩十九首》繼承《國風》傳統「溫柔敦厚」的特色而言,張氏的說法,雖是一家之言,似可取信。

  《行行重行行》一詩雖是寫個人別離之情,棄捐之苦,但從中反映東漢時代政治動盪不安的情況,無數人面對生離死別的社會現實。詩以「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為特色,以最單純樸素的語言,通過一些意思相近的復沓句子,反覆地加深情感的表達。在直敘鋪陳賦寫之間,又加入「比興」手法,意在言外,逗人深思。而最可貴的,整首詩怨而不怒,保存忠厚之意,發揚《詩經》溫柔敦厚「詩教」的精神,足以善化心靈,優化中華民族的特質。

  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

  粵語正音推廣協會主席 招祥麒博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