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讀經典.學名句/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 招祥麒博士

時間:2021-03-09 04:25:15來源:大公報

  《孟子.離婁下》記載一段孟子講論君子與一般人不同之處的話:「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認為君子與一般人的不同在於他的心中經常保存「仁」和「禮」的美德。由於內心存「仁」,所以能愛他人;由於內心存「禮」,所以能尊敬別人。當一個人以怎樣的方式對待別人,別人便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你。你能愛人,別人也會愛你;你能敬人,別人也會敬你。

  既然如此,孟子為什麼不說「愛人者,人愛之;敬人者,人敬之」而在「人愛之」和「人敬之」之間加一個「恆」字呢?「恆」指常常、經常的意思。孟子理解現實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當你愛人、敬人,但對方卻蠻橫無理地反加於你,怎麼辦?孟子的主張是,作為君子,首先反省自己,是否對人不仁了,失禮了。反省之後,覺得自己是仁愛的、有禮的,而對方仍然蠻橫無理,君子一定會再反省。再反省之後,確信自己沒有錯,對方仍然如此,君子就會認為,這樣的人不過是狂妄者,和禽獸沒有什麼區別。既然如此,作為君子,和禽獸有什麼好計較的呢!

  我們必須明白:君子能愛人,必先自愛;能敬人,必先自敬。由自愛、自敬開始,推而及於他人,這是一種既「忠」且「恕」的行為。「忠」,是一種高度的責任感與向上心,對自己作出的無限要求;「恕」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寬大襟懷。對自己的無限要求,使君子無時無刻不自我警惕和反省,憂心做得不夠好;而以寬大的心對待別人,別人對你自然不生怨恨。所以孟子說「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就是這個意思。宋代張九成《孟子傳》評說,孟子的言論是傳承曾子「忠恕之學」的,筆者甚是同意。

  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相處,你愛人,也會被人愛;你敬人,也會被人敬。在「愛」和「敬」的情境下,你會得着快樂。個人如是,在上位的領導人物,亦如是。孟子告訴齊宣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為官的,擔當公務公職的,為尊為長的,所愛所敬,所憂所樂,細味孟子的說話當有很大的啟發。

  記得2017年香港回歸廿載,習近平主席蒞港視察,對政府高官提出「為官避事平生恥」的訓勉,與其說是借用元好問「當官避事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四哀詩.李欽叔)或曾國藩「以苟活為羞,以避事為恥」(《治心經.誠心篇》)的話,倒不如說,是直承孟子的理論精神更為確切。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