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包袱掛在門閂上,被開除或離職時可快速離去
對於員工被「開除」/「撤職」/「辭退」/「解僱」(Got fired / Got sacked / Got laid off)和公司實施「裁員」(Layoff)的用詞,歷來有不少隱語。舊時打工,一般提供食宿,故員工只需帶備「包袱」(裹着簡單衣物的布包)和「鋪蓋」(被褥卧具)上工。當被解僱時,員工離去前自然要「執包袱」(收拾衣物)和「捲鋪蓋」(把鋪蓋捲起)。人們就用「執包袱」和「捲鋪蓋」來表示有員工「離職」了。廣東人多用前者,後者則北方多用。
示例1:
阿輝成日遲到早退,同我叫佢「執包袱」喇!/「執定包袱」都得嘞!
「門栓」,又叫「門閂」(「栓/閂」讀「山」),指橫插在門後使門推不開的方木塊。試想有人如在上工時把包袱掛在門閂上,這就是意味着他意識到一旦出現主動離職或被解僱的情況便可瞬間離去。有人就用以下一句來譏諷那些每份工均做不長的人:包袱掛門閂。
示例2:
阿強:阿輝又轉工嘑!
阿文:唔出奇吖,佢心頭高,我一早就批咗佢「包袱掛門閂」喇!
把切成片的魷魚放進鑊裏炒,魷魚受熱捲曲,像「捲鋪蓋」模樣,因而「炒魷魚」成了「解僱」的代詞。
示例3:
母:阿仔,仲唔起身返工,又畀老細「炒魷魚」呢!
子:阿媽,今次我叻番次,係我「炒老細魷魚」咋!
後來,人們乾脆用單一個「炒」字來表示有人離職。「裁員」,即「炒人」,又叫「炒友」;「魷」與「友」諧音,「炒友」變成「炒魷」。又「炒友」一般即時生效,意指「即時炒魷」;「即時」即「是日」或「是朝」,「豉椒」與「是朝」諧音,「豉椒炒魷」就成為「裁員」的戲稱了。
傳統店舖年尾(十二月十六)做「尾禡」(「禡」俗讀「牙」),當天吃飯時,老闆會特意將那碟雞的雞頭指向某將被解僱的員工。由於飯碗於歲晚被打破,人們把這無情的做法說成老闆請「食無情雞」了。
近代,有些機構在解僱員工時會由人事部發解僱信(Letter of dismissal)。為了與普通信件區分,解僱信會用上較大的信封,有人就戲稱被解僱做「接大信封/收大信封」了。
【「粵語方言用字:執」之三】
香港資深出版人 梁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