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同開新篇丨剖析跨代貧窮 學者社工:不能只靠金錢解決問題

時間:2022-06-21 14:21:25來源:大公文匯全媒體

  新一屆政府即將上任,市民寄望甚殷,尤其在民生方面,不少人都希望政府解決一些長年累積的深層次矛盾,當中尤其是跨代貧窮的問題。根據《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香港貧窮人口達165.3萬,以香港去年人口達748.2萬計算,兒童貧窮人口及貧窮率約為27.4萬人及27%,即每4名18歲以下兒童,就有一人是貧窮兒童。政府一直表示重視扶貧工作,但貧窮人口卻有增無減(政策介入前),甚至被質疑為「越扶越貧」,到底社會各界如何看待貧窮尤其是跨代貧窮問題?他們又有沒有「解決良方」?

鄧家彪認為「千人計劃」方向正確。(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攝)

  鄧家彪:缺乏跨代貧窮追蹤研究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扶貧委員會委員鄧家彪接受專訪時,直指本港連續多年貧窮人口超過100萬,情況十分不理想,然而過去處理貧窮問題有如「逐日追影」,相對貧窮的計算方式有其科學性,可是相對貧窮的標準不能準確貼近生活,經常出現不同演繹的爭拗,香港又缺乏對跨代貧窮的追蹤性研究,僅以每年抽樣訪問作貧窮報告,以至對於低下家庭的實際情況不能掌握,難以審視交通津貼、低收入家庭津貼等政策方式,是否在實際發揮效用。

  鄧家彪續指,貧富差距越見懸殊,僱員收入長期工資增長偏低,大部分的工種加薪幅度都跑輸通脹,早年受到政治氣氛影響,香港未能把握國家發展機遇,融入發展,中小企及創業者面對資本高度壟斷,打工仔女即使有工作亦無法令家庭安穩,亦令家中的小孩得不到優質的成長空間。除了收入問題,鄧家彪認為房屋問題是重要一環,小朋友欠缺安居地方,令他們身心發展受到阻礙,一般家庭公屋輪候時間長達6.1年,輪候公屋期間父母擔心資產過額而不願增加收入,這又引致資產不足無法支付首期買樓,陷入「貧窮漩渦」的循環困局,兒童的成長環境無法改善。鄧家彪強調,這些情況會進一步影響兒童學習,即使勉強完成大學學業,面對學位氾濫,不少人持續升學進修,除了部分尖子外,大部分人都失去向上流的機會,進一步令情況惡化。

  對於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政綱提出建立關愛共融社會,建議推行「解決跨代貧窮試驗計劃」,為期兩至三年,希望幫助1000名住劏房的初中學生,加強生涯規劃,鄧家彪認為「千人計劃」方向正確,可是受惠者太少,現時劏房人數已有20多萬,住劏房的孩子亦有5萬多人,應將計劃擴展至萬人以上,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學童。

  另一方面,鄧家彪指出要解決跨代貧窮問題,必須協助在職家庭、劏房戶、新來港人士及少數族裔,由於他們有結構性不利條件,如何提高這些家庭的收入成為關鍵,建議政府提高社區託兒服務,未來的房屋政策需支持「三代共融」,房屋空間盡可以增加;此外,政府亦須檢視現行教育制度有否出現壟斷的情況,推動事業發展及職業發展放在高中教育內,邀請成功企業及院校幫扶貧窮的地區,市場亦需要做到產業多元化,讓學生有更多出路。鄧家彪始終認為,長期貧窮問題衍生民心及治安問題,促成過去的社會動盪。幸好,現時社會對於解決貧窮問題都是同心同德,只要政府對貧窮問題精準地投入資源,相信香港有條件解決跨代貧窮問題。

周永新指,與富裕家庭相比,基層家庭的兒童在四個方面都「輸在起跑線」。(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攝)

  周永新:基層家庭的兒童在四方面「輸在起跑線」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繫榮休教授周永新表示,為了做到精準扶貧,我們必須找出社會上真正貧窮的人士,對症下藥,其中兒童貧窮問題比較難處理,原因在於兒童不似長者一樣可以領取長者生活津貼,他們都在同一基層家庭之內,由於家庭收入不足,令家庭貧窮問題引伸至兒童之上,部份基層家庭安排入住公屋之內,令貧窮情況變得不明顯,然而現行政策中能支持這些家庭的政策隻有「在職家庭津貼」,可是受惠家庭不過10萬左右,遠不如長者生活津貼60萬人數之多,都令情況變得難以掌握。

  周永新進一步指出,研究發現,與富裕家庭相比,基層家庭的兒童在四個方面都「輸在起跑線」:第一,語言能力,富裕家庭由於家中有傭工,生活環境常有機會練習外語,反觀低收入家庭兒童不單是英文,連中文的辭彙都比較貧乏;第二,社會視野,中上家庭在子女中小學時期,已能安排他們到外國旅行,可是據他的研究案例中,有些天水圍基層家庭竟然一直未走出元朗及天水圍以外的地區,對事物看法較之狹窄;第三,社交網絡,中上家庭安排子女參加興趣班,他們的人際及社交網路都是同階層的人士,而基層家庭則同樣只能與基層家庭人士交流;最後是自我形象及信心,研究調查時工作人員曾問及兩組不同背景成長的兒童對未來的工作期望,大部分的富裕家庭的子女都會選擇專業性強的工作,包括醫生、律師等工作,而不少基層家庭的兒童表示隻有穩定工作已經足夠,反映他們欠缺向上流的動力及決心。

  對於李家超提出的政綱例如「千人計劃」,周永新對此表示認同,他指出一般低收入家庭如果入住公屋,由於租金開支少,父母可以選擇投放更多資源給子女,可是劏房生活環境狹窄,加上租金一般佔整體收入一半,兒童可獲得資源相應更少,劏房兒童是貧窮兒童中最需要支援的一群。

  周永新認為,「計劃」針對社會最貧窮的一群,相信對他們有所幫助,然而計劃公布後,社會各界註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提供金錢援助,他認為並非貧窮問題可以用錢解決,改善跨代貧窮需要全方位進行,除了提供上網電腦等物質支援,政府亦需要提供足夠的地方讓他們溫習。現時香港有300多間青少年中心,建議青少年中心開放地方以供劏房兒童溫習,並安排導師輔導學生學習,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安排學習興趣班及參觀,擴闊視野,認真解決兒童「輸在起跑線」的四個要點。

樂群社會服務處總幹事黃萬成表示,政府應成立扶貧辦公室。(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攝)

  黃萬成:政府應成立扶貧辦公室

  樂群社會服務處總幹事黃萬成,從事社福界工作已經二十多年。他表示貧窮人口超過100萬的情況已經出現多年,市民對此都十分關註,雖然政府不斷推動扶貧工作,不過數字卻有增無減,變成「越扶越貧」。他表示對即將上任的李家超有信心,李家超出生公屋家庭,明白基層市民的需要,他在多個場合中都表現出對解決跨代貧窮的決心,相信他會發自內心地希望促成結果,對他未來的工作都有一份盼望。

  對於怎樣才能有效解決貧窮問題,黃萬成關註政府如果有效推展,為了統籌整個工作,他認為政府應成立扶貧辦公室、設立扶貧專員,並由司長或副司長領導部門互相合作,結合地區社團工作,令政策更貼地,有時間表及路線圖,才能針對性解決問題。解決跨代貧窮問題,政府不能只是以現金支援補貼等介入方式處理,因為這樣並不能令基層家庭走出困境,卻會令他們造成依賴。

  黃萬成表示,政府應該註重如何增強基層家庭的能力及條件,增強改善自身的動機,讓他們的子女有能力做到向上流,以擺脫跨代貧窮的情況,自食其力。在這方面社福機構本身可以擔當起更多的責任,可是受現行制度影響,往往令社福機構難以發揮作用,以政府委派社福機負責的「就業支援計劃」為例,自2003年實施以來,本應是一個良好平台協助家庭持續改善就業及收入情況,但是計劃非常規化,時限短,承辦機會續約申請又不一定獲批,加上工作量龐大,一個社工平均需要應付180個個案,結果令社福機構都自顧不暇,對家庭的支援亦變得不夠全面。

  可優化兒童發展基金

  另外,黃萬成又指出,發展學生的能力十分重要,現時李家超推出的「千人計劃」,由政府及企業設計方案,為1000名住劏房的初中生提供資助及培訓,作為試行計劃雖然可以先行先試,可是受惠人數仍然比較少,期望今後可以增加受眾;然而,「千人計劃」與原有的「兒童發展基金」十分類近,他認為可以推出「兒童發展基金2.0」,優化原有計劃,加大政府投入,做到精準的介入,養成兒童從小儲蓄等良好習慣,參與班組,擴闊視野,增加他們向上流的決心。

  至於不同的地區社團,黃萬成表示它們都有心協助改善跨代貧窮,然而受資源所限,令多個機構變得「有心無力」,例如他所屬的樂群社會服務處已經紮根社區二十多年,亦面對同樣的困境。為了更好發揮社福機構及地方的力量,長遠而言,政府應增加社福界人手,讓他們協助兒童成長,並對資源投入上作出良好分配,使真正有需要受助的團體得到支援。值得一提的是,黃萬成也認為政府始終需要認真解決房屋問題,讓基層市民可以盡快上樓,減少住屋開支;只要有良好的生活空間,學業及自信心都會得到充分的改善,推出過渡性房屋等措施,並盡量推出不同的政策,也是正確的方向。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馮沛賢報道)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