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邵逸夫認為「教育為立國之本」,一生積極資助內地教育事業,助力民族復興。右圖:邵氏基金累計向內地教育領域捐贈逾47.5億港元,逸夫樓遍布全國各地。
在香港商界群英譜中,邵逸夫的名字不僅鐫刻着影視王國的傳奇,更深深融入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歷程。從上海灘的創業起步,到南洋的商業拓展;從香港的文化深耕,到內地的慈善布局,邵逸夫始終以光影藝術傳播中華文化,用慈善捐助助力民族復興。
2014年,這位傳奇企業家與世長辭,但他創立的邵氏基金依然持續資助內地教育事業,讓這份家國情懷生生不息。正如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所強調:「企業和國家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只有將企業發展匯入國家發展的浩蕩洪流,才能在時代浪潮中破浪前行。」邵逸夫用畢生實踐詮釋了一個真理:真正的商業成就,必然以深厚的家國情懷為根基。\大公報記者 周湘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邵氏電影和香港無綫電視的節目。」邵逸夫的影視王國冠絕亞洲,歷年培育出演藝界無數巨星及幕後精英。邵逸夫深諳文化軟實力之道,將中國功夫電影帶到西方,又在劇集中融入忠孝節義等傳統價值觀,如《射鵰英雄傳》中郭靖的「為國為民」形象,激發一代青年的家國認同。
劇集激發青年家國認同感
上世紀60年代末,香港經濟尚未起飛,社會上「西片」當道、粵語片式微之際,邵逸夫以超前的眼光和魄力成立了邵氏電影公司,並斥資購入清水灣大片土地興建片場,打造其影視王國。「邵氏」開創新派武俠片先河,開拍大批古裝武俠片《大醉俠》和《獨臂刀》等;1973年推出《七十二家房客》,刷新票房紀錄,重振了粵語電影地位。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1300人,被外國傳媒譽為「東方的荷里活」。
邵逸夫又轉投電視行業。無綫電視(TVB)於1967年啟播。TVB過去51年主導着香港的電視業。少有人知的是,90年代,邵逸夫向當時的國家教委提出,希望在內地選擇一所大學創辦電視演員藝訓班,吸收內地人才。最後獲國家教委支持,與廣州的華南理工大學聯合成立藝員培訓中心,開辦近10期,培養不少優秀演藝人才。
邵逸夫除了是娛樂大亨,更是大慈善家。自60年代起他熱心捐助香港社會慈善事業,是香港紅十字會的會長,歷年累計捐款超過100億港元,把畢生累積的財富,反饋給社會公益事業。
出資協助保育莫高窟壁畫
在國家發展的每個關鍵節點,邵逸夫從未缺席。改革開放後,邵逸夫致力支持內地教育與醫療事業等發展。邵逸夫曾說,他生於清朝末年,彼時中國積弱積貧,政府腐敗無能,百姓多為文盲,故總被世界列強欺負。他認為,「教育為立國之本」,只有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才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內地很多重點高校和中學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築物。
除了捐助內地的醫療和教育外,邵逸夫曾於1985年出資1000萬港元,協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畫。此外,邵逸夫對救急救難亦不遺餘力,例如2005年長江流域遭受水災,邵逸夫一次性捐助災區建起118所小學;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款1億港元;2013年雅安地震,他捐款8000萬人民幣。
邵逸夫過年穿唐裝,愛自己的國家、愛生活了大半輩子的香港,拿出近百億財富捐贈予祖國。今日人們懷念邵逸夫,最是推崇他的愛國愛港、慈善為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