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國際空間站上微生物在橡膠等材料上的生長情況。
空間站不僅是航天員的「太空之家」,也是微生物的「隱秘樂園」。此前,國際空間站(ISS)曾多次檢測到青黴菌、曲黴菌等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腐蝕航天器關鍵材料,造成設備故障,影響空間站長期在軌穩定運行。中國科研團隊首次在天宮空間站開展的長期在軌材料微生物腐蝕研究,通過利用自主研發的微生物─材料相互作用科學試驗裝置在軌開展了為期90天的真菌與航天材料相互作用試驗,為未來空間站材料選擇與壽命評估提供了關鍵數據。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日前發表的《微重力環境下微生物與材料相互作用試驗的設計與應用》論文報道了上述研究成果。論文顯示,空間微重力、低劑量累積輻射等環境可能改變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包括更快的生長速度、毒性和抗生素耐藥性增強、生物膜形成能力提高等,這些特性可能加劇其對材料的腐蝕。
中國科研團隊突破地面試驗局限,首次開展空間站「在軌、原位」環境下的微生物腐蝕試驗研究,為空間站材料選型與壽命預測提供理論支撐。隨着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更多在軌試驗將揭示微生物與材料的「太空博弈」。科研人員認為,這些成果不僅為空間站維保運營提供科學依據,也將為載人深空探測任務的材料選型應用奠定基礎。\大公報記者劉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