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12月4日(記者謝敏嫻)由香港國際攝影節與香港藝術中心合辦的「時/空:暫如照片──馮漢紀與當代攝影對話」展覽展覽於昨日(12月3日)晚上,在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正式開幕。展覽為2018年香港國際攝影節的壓軸節目,展期至12月19日,免費入場。馮漢紀一生創作豐碩,類型涵蓋社會紀實攝影、新紀實攝影、概念攝影、修飾攝影、表演式肖像攝影、數碼影像及影像裝置;年剛八十的他,集攝影家、教育家、作家及策展人等身份於一身。此展覽將回顧馮氏過去四十年創作路上的足跡,從中可反映香港當代攝影的發展歷程;同時藉十位同輩、後輩的視覺藝術家的創作回應,探討馮氏對香港以至中國大陸當代攝影發展的重要影響。
《蝴蝶化石 1998‐2000》@馮漢紀
馮漢紀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大學修讀醫科,卻迷上了攝影,畢業後自學成家。他以醫科生獨有的對人的敏銳觀察,一生用鏡頭探索不同人物的「內在」性格;以嚴謹的科學思維訓練,研究出不同的攝影器材的使用和照片沖洗方法,建立了別樹一格的影像系統。馮漢紀出生於中國大陸,成長於香港和澳門,在台灣唸書,於芝加哥深造,更曾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及中國內戰,這些均成為創作中的重要養分,化作其作品中對社會變遷的思考。
《少年龐克@ Medusa的夜總會 1985》@馮漢紀
是次回顧展精選馮氏從1980年至今的標誌性作品,並按創作的時空歷程分成四個篇章:「中國,我的中國」、「芝加哥歲月」、「前衛視點」及「重歸故里」。當中影像所拍攝的地點各異,攝影手法層出不同,有社會紀實攝影、新紀實攝影、概念攝影、修飾攝影、表演式肖像攝影、數碼影像及影像裝置等。由東方至西方,由紀實至實驗,馮漢紀以沉穩的風格,展示不同時空的人文面貌及意識形態。
《北京街頭 1980》 @馮漢紀
策展人黃啟裕認為,攝影不只是一人創作,更是人與人溝通的語言,遂希望以是次展覽,開啟對話空間。展覽特地邀請了十位視覺藝術家,包括:顧錚、高志強、劉清平、劉博智、劉衛、梁家泰、文念中、岑允逸、黃淑琪與王禾璧,他們在不同的時間點上,與馮漢紀的攝影創作實踐和教學,有著不同方式的交匯。藉着這場不同世代攝影師之間的對話,以藝術及社會文化層面探討馮漢紀的創作,為其作品提供多角度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