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幻小說寫出人類的夢想、幻想。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像比知識重要,喚醒了人類的科研方向,成就了人類的大發明;例如我國古人早有登天攬月的夢想,中國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英國1902年H.G. Wells寫了《First Man on the Moon》的登月小說,預言人類登陸月球的情況,成就了1969年人類首次登月,把夢想成真。
近二百年西方工業革命成功,科研大大提升生產力,文學上出現結合科學、哲學、歷史的綜合文體──科幻小說;由於加入幻想元素,令作者有更大空間發揮創意和理念,可以反思、批判人生和社會問題。
香港科學創意學會聯同香港科幻會自2012年開始舉辦香港青少年科幻小說創作大賽(Hong Kong Youth Science Fiction Writing Competition),是香港中、小學生創作科幻小說的唯一平台,本年度有近50間中、小學,近300份作品參賽。
提升青少年學習科學興趣
本年度的參賽作品在科技部分都是淺白易明,幻想部分則創意洋溢,高中組由香島中學關怡然同學的《擇優》脫穎而出,她的作品已經打破硬科幻小說的框框,藉着故事批判人類無休止追求完美的危機,令讀者和評審耳目一新;初中組則由保良局羅傑承(1983)總理中學鄧懿筠同學的《能量島》摘冠,鄧同學的故事題材藉機器人用舒適生活換取人類記憶,批判生命受苦和享樂的意義,作者寫得情節緊湊,對節奏掌握出色;筆者參與多年的評審工作,見到同學們的作品日益進步,祝願他們得獎是成功的開始,繼續發揮創意寫作,在香港的文壇發亮發光。
科幻小說的創作不單是文學的寫作,也可以提升青少年學習科學的動機和興趣,科幻小說描述科學概念,內容洋溢科學精神,小說文字把青少年潛移默化,從而建立愛科學的情操,達到推行科普的效果。
科幻小說創作大賽舉辦以來,經費來源是本欄各作者的稿費支撐,比賽漸漸受學界關注、社會人士支持,本屆比賽得到各方機構贊助和支持,其中雅集出版社更把過往比賽的優勝科幻小說作品集印成書,是對同學和參與比賽工作的同工最大鼓舞,祝願作品很快面世,可以給後來者作科幻小說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