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昨日在青島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發表講話,回顧了上海合作組織17年的發展歷程,闡明「上海精神」的時代價值,做出了「四個儘管」的科學判斷,提出了「上合」應秉持的「五個觀念」,並針對「上合」如何揚帆遠航提出五條建議。
習主席的講話篇幅不長,但內涵豐富,高瞻遠矚。他以大國領袖的寬闊視野、博大胸懷和敏銳的洞察力,聚焦世界格局變化的趨勢,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上海精神」的時代意義。深刻領會習主席講話精神,對於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全球範圍內的合作、推進「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重大創新」闡明「上海精神」時代價值
本屆上合峰會在發源地中國舉行,中國又是本屆的輪值國。如何總結過去17年的發展?如何定義「上海合作組織」?習主席指出:「我們以《上海合作組織憲章》、《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為遵循,構建起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建設性夥伴關係。這是國際關係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開創了區域合作新模式,為地區和平與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習主席一語中的,擲地有聲。「上合」從最初的六個成員國發展到八個成員國、四個觀察員國、六個對話夥伴,從最初的安全合作,拓展到今天的安全、經濟、人文等多領域合作,何以有如此強大的合作動力?根本原因是創造性地提出了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並始終如一踐行之。「上海精神」的包容性、開放性,讓每一位成員國都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尊重,自身的力量得到認可,並體會到「握指成拳」的合力,這是難能可貴之處。
就在這幾天,西方七國首腦會議開成「6+1」會議,美國的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觸犯眾怒,法國總統馬克龍甚至毫不客氣地說:「不介意七國組織少一個成員國。」在逆全球化現象不斷出現、國際合作出現危機的大背景下,在西方七國吵得一塌糊塗的時候,「上合峰會」在中國呈現出的一派和睦和諧景象,格外引人注目,「上海精神」更是彌足珍貴。因此,習主席說它是「重大創新」,十分貼切和準確。
「四個儘管」洞察時代發展浩蕩潮流
世界會走向何方?我們應該倡導和構建什麼樣的國際秩序?習主席早就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本次峰會上,習主席再次用「四個儘管」闡述「中國觀點」。
習主席指出:「儘管當今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但推動國際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呼聲不容忽視,國際關係民主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儘管各種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不斷湧現,但捍衛和平的力量終將戰勝破壞和平的勢力,安全穩定是人心所向。儘管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有新的表現,但『地球村』的世界決定了各國日益利益交融、命運與共,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儘管文明衝突、文明優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各國人民共同願望。」
綜觀當今世界,一些國家在高調宣揚「民主」的同時,卻連對他國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連「國際關係民主化」都不要,推銷的「民主」值得相信嗎?一些國家深陷恐怖主義的泥潭,民眾深受其苦,「難民潮」一波接着一波,在這些國家,和平比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更重要,盡快給民眾一個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才是當務之急。一些國家「只管自家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甚至以鄰為壑,故意給別人「挖坑」,無所不用其極,這些做法的危害已經顯現,國與國之間尋求合作共贏,必將是大勢所趨。一些國家試圖以自己的文明代替別人的文明,對看不順眼的國家動輒揮舞大棒,武力威脅,甚至撇開聯合國獨自行事,已經不得人心,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才能解開「死結」,找到出路。「四個儘管」,聚焦「國際關係民主化」、「安全穩定」、「合作共贏」、「文明多樣性」重大主題,洞察人心所向,把握時代潮流、切中了構建國際秩序的要害。
「五個觀念」構築攜手合作思想基礎
如何保持上合組織的生命力?習主席指出:「我們要提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實現各國經濟社會協同進步,解決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問題,縮小發展差距,促進共同繁榮。我們要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摒棄冷戰思維、集團對抗,反對以犧牲別國安全換取自身絕對安全的做法,實現普遍安全。我們要秉持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拒絕自私自利、短視封閉的狹隘政策,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我們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我們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不斷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各國攜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發展觀、安全觀、合作觀、文明觀、全球治理觀,「五觀一體」才能構建攜手合作的思想基礎。習主席提出的發展觀最終目標是「共同繁榮」、安全觀最終目標是「普遍安全」、合作觀最終目標是「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文明觀最終目標是「文明共存」、全球治理觀最終目標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與某些國家在國際合作中強調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形成鮮明對比,彰顯「天下為公」的情懷,體現了「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等儒家文化的理念,充分體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為「上合家園」貢獻了「中國智慧」。
「五條建議」指明合作共贏可靠路徑
青島是「帆船之都」,不斷擴容的「上合」組織如何從這裏揚帆起航?習主席指出:我們要繼續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同舟共濟,精誠合作,齊心協力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攜手邁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並提出五條建議:一是凝聚團結互信的強大力量,二是築牢和平安全的共同基礎,三是打造共同發展繁榮的強勁引擎,四是拉緊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紐帶,五是共同拓展國際合作的夥伴網絡。
習主席的五條建議,條條中肯,直擊要害。信任是合作的前提。擴容後的「上合」,既有傳統友好的國家,也有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對「老冤家」,捐棄前嫌,彼此信任,才能鑄就美好未來。打擊「三股勢力」是「上合」的初衷,是「上合」大廈的第一塊基石,今後仍要築牢和平安全的共同基礎。共商共建共享,各方才有動力。無論什麼時候,「上合」都要致力於共同發展繁榮。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推進人文交流合作,是「上合」永不落幕的精彩節目。「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除了「上合」成大家庭內部要攜手合作,還要擴大「朋友圈」,贏得更多理解和支持,這不僅有益於「上合」成員國,也是將為全球治理貢獻「上合力量」。
習主席闡明「上海精神」的時代意義,得到了與會各國元首的普遍認同。這一事實告訴我們,「中國觀點」、「中國方案」得到愈來愈多的尊重,這一事實啟示我們,中華文明中的「和」文化魅力無窮,中國還將為國際合作、全球治理注入更多正能量。習主席的講話掀開了「上合」大家庭,也掀開了國際關係史嶄新的一頁。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