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磨練與運氣─悼劉以鬯老師\克洋

時間:2018-06-10 03:15:14來源:大公網

  得知劉老師仙遊,重翻手邊的《微型小說選》。《微型小說選》是一部輯錄二十世紀以來世界名篇的刊物。三百餘篇中,選自香港的僅有六個短章,其中一篇便是劉老師的《打錯了》。

  《打錯了》是個關於運氣的故事。故事分兩半,兩半說同一個故事。前半講主角接到女朋友電話,應邀去電影院,不料被巴士撞死;後一半講主角接到女朋友電話,應邀去電影院,不料出門時有誰打電話來,原來是打錯了,陳熙出門,看見別人被巴士撞死。

  我喜歡這個故事,但不大喜歡談運氣。偶爾會出現一種情況,一些陌生人知道我在《大公報》有個小說欄目(香港報章絕無僅有的),嘆道:「你就好啦。」像說我中六合彩的。而其實我並不好。總的來說我的文學天分等於零,只是在文字上耗費了的時光無止盡。寫文章的時間肯定比睡覺多,可能比走路還多。一篇文章改十個版本。不滿意,仍改。日復日、月復月、年復年,方把如小兒學語的文章打磨至能出版。

  不知道劉老師有沒有天生文才,但讀他的作品,肯定有日以繼夜磨煉的成果。今日在香港沒人重視磨煉,能「火起來」的文字,大多是因為意識形態─售賣一種紙醉金迷的金融生活,或者氾濫過頭的人道精神,或者義無反顧而不知何去何從的理想主義。劉老師的作品不是這樣。《打錯了》沒有如夢的浮華,沒有讓人掉淚的弱勢,它只有磨煉。

  這部短篇長千字,篇幅所限,我只介紹第一句:「電話鈴響的時候,陳熙躺在床上看天花板。」簡單的一句話便包含懸念,介紹了人物,渲染了氣氛。如果要你講一個無業青年,你要怎樣講?「陳熙已經失業多時」很爛,「可憐的陳熙在資本主義的時代洪流裏三餐不繼」更爛。「在床上看天花板」,足夠。這就是磨煉。關於劉老師,人們總記得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同時為十三家報館每天寫稿,周刊、月刊另計。每日要寫一萬至一萬五千字。熟能生巧,極熟能極巧。劉老師的言辭不是運氣,全是磨煉。

  不過《打錯了》是個關於運氣的故事。畢竟若主角沒活過來,一切便無從談起。也許活到九十九歲的劉老師也確實算有運氣。然而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才更有運氣。與我同輩的作家、文化人,紛紛在facebook向劉老師告別。許多人都不約而同寫下一句:「如果沒有劉以鬯,我大概永遠也不會寫作。」能讀到劉老師的小說,是我們的運氣。《打錯了》雖然是個關於運氣的故事,但並不是個人算不如天算的虛無主義故事。畢竟主角並非頹廢之人,他還在美國拿到學位,還寄出了七八封應徵信,因此才會在家等電話。不然,沒這個故事。

  所以,我們這一代也會繼續努力,捋起衣袖繼續寫。劉老師好走。

  克洋,原名楊天帥,香港作家,大公報「片尾曲」專欄作者。現為東京藝術大學博士生,代表作有《Pizza 塔利班》、《痴漢》等。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小說三等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