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立法會通過大灣區議員議案,促進兩地合作互動\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立法會昨日通過「加強區域合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的議員議案動議辯論,不同黨派的大部分議員就稅務、交通、人才等提出務實建議。有議員認為,跨境交通基建對拉近大灣區各地距離、促進合作互動,十分重要,而政策配套與細節同樣不容忽視。就激進派聲言的「擦鞋論」、「染紅論」等,建制派批評是閉關心態、製造矛盾,會導致香港失去競爭力。議員稱,五十年不變不代表固執不前,港人應發揮適應力強的特點,隨着時代改變去不斷解決完善問題。\大公報記者 莊恭誠
提出動議的經民聯副主席、商界(一)林健鋒表示,大灣區發展獲中央重視,區內經濟體量龐大,各地具優勢互補的潛力,相信這是百年一遇的黃金機會,「面對區域間競爭,香港不能單打獨鬥,更不能靠食老本,機會走咗就唔會再返轉頭。」他建議為往返粵港兩地工作的香港人,簡化避免雙重徵稅的申報程序,並可享符合香港水平的較優惠稅率,促使人才流動。
談及大灣區的軟硬件配合,民建聯主席李慧琼稱,高鐵香港段即將通車,但購票手續費問題惹爭議,她建議政府完善網上購票系統,把電子化的高鐵票直接發到乘客的手機,以免乘客對「高鐵的體驗會大打折扣」。
灣區發展體現「一國兩制」優勢
對於激進派稱,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是「向中央擦鞋」、「使香港失去『一國兩制』下的特色」。李慧琼稱,這顯示部分人看不到香港面對的發展危機,「如果抓住國家發展機遇就是『擦鞋』,這完全是閉關心態,會導致香港停滯不前、失去競爭力。大灣區發展不會影響『一國兩制』,反而是『一國兩制』優勢的體現。」
工聯會何啟明批評,若任何事都以香港本位行事,甚至把大灣區視為中央對香港的干預和破壞,並以此抵制香港與內地合作發展,等於自製矛盾,「若遇上一些不方便的事,是否都一定要堅持五十年完全不變?還是應發揮香港人適應力強的特點,隨時代改變去不斷解決、完善問題?五十年不變不代表固執不前。」
反對派承認大灣區是機遇
工業界(二)吳永嘉認為,交通基建的成熟,對大灣區形成一小時生活圈很重要,不久後區內會有多項大型跨境基建落成,有助吸引海內外人才到大灣區定居生活、就業創業等,推動大灣區長遠發展。他希望政府善用資源,避免「錢不過界」情況,即港人北上到內地,就無法享有各項特區政府提供的資助與福利,否則會不利於區域融合發展。
包括公民黨黨魁楊岳橋在內的部分反對派議員亦承認,內地發展與政策配套值得香港借鑒,大灣區發展雖由中央推動,但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經濟競爭中,對香港確實是機遇。
面對不同黨派的務實建議,署理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陳帥夫稱,大灣區規劃即將出台,特區政府會繼續當好「促成者」和「推廣者」,協助香港企業和人才發掘機遇,重點工作是政府對政府(G2G)的聯繫,希望尋求更多政策創新突破,營造有利環境,政府也會在規劃出台後盡快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專責協調有關工作。
議案經多位議員修正後,在功能團體獲21票贊成、四票反對,在地方選區獲16票贊成、14票反對,得到兩部分議員多數支持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