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不盡的旺角行人專用區,行人在此駐足圍觀表演(文匯報資料圖片)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已有18年歷史的香港旺角行人專用區因噪音難控很可能在今年被取消。
油尖旺區議會早前以高票通過研究撤銷該專用區的動議,運輸署預計需時4個月跟進,包括進行專業研究及地區諮詢。
大多數時候,專用區看起來是典型的香港街景:金店、食店、藥店、數碼店、服裝店,入夜後寫着繁體中文和英文的霓虹燈招牌交互閃爍。
周末和公眾假期的夜晚,這裏開始顯現出與其他油尖旺街道的不同:唱歌、跳舞、雜耍、看相、作畫,每個攤位相隔不遠,各有圍觀者簇擁。
由於旅遊網站的推薦,帶着好奇心閒逛的旅客可能對這些表演意猶未盡;街道商舖可能愛恨交加,既歡迎源源不斷的人流,又擔憂過分喧鬧影響正常生意。
附近居民則是不堪其擾。數據顯示,2017年這裏有逾千宗噪音滋擾投訴,但僅有23人被定罪,各被罰款800至1500港元。
聯名提出取消動議的香港經民聯區議員陳少棠表示,當年的原意是規劃類似北京王府井的步行街,但如今已偏離初衷,成為賣藝者的生意場所,並存在監管漏洞。警方根據《噪音管制條例》提出的檢控最終只是罰款,缺乏阻嚇力,賣藝者因而越聚越多。
資料顯示,因噪音滋擾,專用區先後在2010年、2012年縮短開放時間。至2014年,該區僅在周末及公眾假期的部分時段開放。陳少棠指出,減少時間是希望在表演和噪音之間尋求平衡,但一貫的忍讓沒有作用。
專用區在周末是下午4時到晚上10時開放,表演者下午在地下貼橫幅佔位,並在對面為樂迷擺放櫈子,同一位置往往由同一隊表演者長期佔有。
在附近大廈二樓「尚書房」工作的鄭小姐表示,聚集在此的多為業餘年長表演者,他們長時間「用同一種聲浪在唱歌」,對大廈樓上居民及樓下店舖服務業員工影響較大。她不擔心取消專用區影響客流量,因為客人多是本地人,喜歡平日下班後來店裏。
在附近大廈開辦音樂新源教學中心的陳宏達曾花費逾20萬港元為錄音室安裝隔音設備,但仍要深夜才能開始音樂製作。他認為噪音聲大是源於需要使用電油發電機去支持整支樂隊表演,當中存在安全隱憂,而他們之間有時還會相互較量誰的聲音更大。
對於專用區或被取消,有表演者和他們的聽眾感到無奈與遺憾。業餘歌手阿揚指自己會唱到最後一刻再做打算,認為通過發牌或規定街道音量範圍是有效解決投訴之法。表演者思思也贊成發牌,她已在此表演一年半,每周末都不缺席。
思思認為這條街已成為香港街頭文化的某種代表,她和搭檔青山的表演視頻上載網絡後,會有已移民澳洲、加拿大的華僑留言點讚,而當他們回香港探親時,有人真的會到現場來捧他們的場。
一位在旺角聽歌近3年的港人說,每周會挨個走過歌檔聽他們唱,對這裏已很有感情,因為他們唱的不少是以前黑膠唱片、收音機裏才有的流行老歌,讓他能「過癮」地懷舊一番。他明白未來是聽一次少一次,故仍會每周到訪聽歌。
(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