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突破五年大關,特首坦承短時間增加土地供應有難度的消息;另一邊,則是新公屋入伙垃圾成堆,浪費嚴重的新聞。筆者不禁自問,資源有限,該如何分配和管理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東涌迎東邨剛剛開始入伙,就傳出了大堂驚現「垃圾山」阻人出入的新聞。報道稱,重災區的迎福樓和迎趣樓,幾乎每層垃圾房都被建築廢料塞滿,垃圾更堆放在電梯大堂。其中迎趣樓三十五樓情況最為嚴重,長約五米的垃圾堆霸佔近五分四大堂路面,堆疊至天花板高,居民難以通過。大量的垃圾不但造成了衛生隱憂,更因為通道阻塞會造成安全隱患。最近才開始入伙的屯門欣田邨,則更是因為有居民亂丟煙頭及違規化寶,造成兩起火災,雖然火災及時發現並撲滅,但也造成公共牆壁大面積熏黑,住戶也人心惶惶。
大量垃圾出現,公屋管理人員固然有責任。但垃圾來源更是揭露了深層問題。據報道,公屋入伙之後幾乎所有的居民都會重新裝修,而全新的各種配件及設施便被棄置。這個問題並非少數個案,據房委會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指,八個新落成公屋項目,僅六成四至八成半的租戶會全數保留灶台、廚房洗滌盆、廚房門、浴室門、花灑頭和水龍頭,平均每戶的浪費公帑數千元。而筆者粗略推算,單迎東邨就有約三千五百伙住戶,一個新屋邨入伙,浪費全新的各種材料價值超過一千萬元!在一個公屋難求的今天,這樣的浪費不但令人心痛,更讓人不得不思考背後問題的根源。
首先,申請公屋的門檻降低,這本是香港市民的福利,但有能力支付裝修費用的住戶也開始變多,而跟隨時代發展,市民對於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與舊時不同。但公屋交付使用的內部標準是否也隨不同時代和不同的申請標準一起變化?如果住屋需求已經不限於有瓦遮頭,那麼對於公屋的交樓標準,和基本配置的程度,是否可以實行更靈活的方式,以求將資源最大限度的利用?這是政府和新租戶需要共同討論和解決的問題。而也只有積極溝通,不是一味指摘某一方的失職或是浪費,才能真正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