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安老服務可伸延至灣區城市\梁秉堅

時間:2018-05-25 03:15:21來源:大公網

  圖:安老服務是社會其中一個重中之重的社會福利項目

  日前,有報道指出安老院舍人均面積受到關注,希望安老院舍法定最低人均面積由現時6.5平方米提升至9.5平方米,以達至甲一級院舍水平。筆者認為這項建議有利有弊,亦認同會引起安老院的經營困難而結業。

  安老服務是社會其中一個重中之重的社會福利項目之一,「敬老護老」特別是在華人社會不可或缺的。香港現時的安老政策完善,但仍然因為地少人多關係,有一些安老服務都未能充分發揮。在現階段的安老政策下,有院舍的服務、日間護理的項目、有居家安老的項目、也有長者的活動中心;在生活資助方面,有在本港推行的長者生活津貼(生果金),以及資助在內地養老生活的廣東計劃和福建計劃;而有部分機構會提供一些輔助支援的服務,如平安鐘、家居清潔和維修,以及簡單的居家醫護支援服務;房委會和房協更會為長者設立長者單位以及長者服務大廈,讓不同資產的長者均可以選擇其合適的居所。社會上不同的服務對於不同狀況的長者都有其獨特性和必要性,讓長者可以得到一個有尊嚴以及得到保障的晚年。筆者認為現時香港各個服務長者的部門和機構的服務,較其他同等人均生產總值的地區而言,已達至一個高水平,但美中不足之處,仍然是土地發展的問題,讓不少有意投入安老院舍營辦的機構因而卻步。

  土地大辯論收集市民意見

  土地大辯論已經展開,政府在各大小媒體平台均有宣傳,希望聽取民間意見以及廣納來自民間的使用土地的智慧。有一些持份者堅持要清拆高爾夫球場來興建房屋,有地產商則仍然有一些「存貨」,更有一些社區可以作為市區重建的選擇。在各種意見下,筆者認為大辯論有機會最終未能得到一個十全十美的方案,但總算讓社會大眾得知香港在土地有限,而人口持續上升的情況下,連青年人自置居所都成問題的時候,哪有精力和心神去思考如何做好安老服務的用地規劃?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如何讓新生代青年人做到讓父母安享晚年,經已成為生活上的一項奢侈品。在社會福利服務專業中,有時都會聽到經營安老院舍的朋友訴苦,表示現時聘請工友十分困難,而且排隊等候入住院舍的長者亦日漸增加,一心想接收更多長者,使他們能及早入住安老院舍,但另一方面又難以開設更多床位,困難的心情可以完全理解。

  近年,粵港澳大灣區倡議讓不少港商和青年創業者得到更大的生存空間,筆者認為在大灣區安老的策略有可發展的空間。早前筆者在9+2城市之一的江門市進行考察,在過程中與一班熱心家鄉發展和社會建設的社會賢達,探討在內地設立安老服務和安老院舍服務香港人的時候,發展到內地自身對安老服務發展殷切,極希望吸引香港的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在內地發展安老事業。據了解,除了院舍服務在內地早已有香港的機構進駐外,近年亦有智能手機平安鐘服務在內地推行,目的是希望可以在內地過往的「一孩政策」下,長者人口急增的巨大安老市場,發展新時代的居家安老支援服務。此外,內地發展安老事業仍有很大的空間,較香港優勝的仍然是土地資源和人力成本;再者,現時內地發展社工的工作已近廿年,有不少資深社工都到內地發展社工事業,所以在社工培訓的院校中,常見不少業界的翹楚貢獻經驗與智識,故此,筆者預見未來內地的社工事業發展和安老服務發展將一日千里。

  既然香港一地難求,能否思考將安老服務的地域拓寬,伸延至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讓香港的年輕家庭在安老地點的選擇方面可以獲得更多選擇。

  可以預見香港未來將啟用高鐵、港珠澳大橋,能讓生活圈之間拉動更緊密,特區政府能否借此東風,讓安老福利服務、醫療服務和相關配套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讓有志在此發展的青年人和家庭能獲得適當的社會福利支援。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