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尚尉醫生 (全媒體記者孫青川攝)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當時得知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又是下午2時半左右,想到一定會有很多正在上課的中小學生受影響。我的領域是骨科專科,就想幫幫他們。」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醫生、「站起來」計劃成員羅尚尉說。
「站起來」計劃由華裔骨科學會前會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榮休教授陳啟明於2008年5月26日發起,成員包括香港骨科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等醫務人員。10年來,羅尚尉和「站起來」計劃的成員們往返川港近300次,為近400名「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傷者進行近3萬次會診,提供骨科手術、物理治療、假肢矯形等康復服務,幫助他們站起來,陪他們走下去。
除了為傷者提供康復治療外,「站起來」獲特區政府轄下的信託基金撥款資助,設立了「川港康復培訓及發展中心」。直至2016年項目完成,已為四川省培訓逾2000名專業、不同層次的康復醫療人員。
羅尚尉為傷者覆診 (受訪者供圖)
每位傷員對假肢的功能需求不同,「站起來」堅持為他們提供高質量的假肢,費用由4萬至20萬港元不等。在有心人的捐贈和特區政府資金支持下,「站起來」對傷者始終分文不收。
「我們不認為這是『奢侈』。」羅尚尉說,「受傷的很多是小朋友,安慰他們的時候會哄騙說『沒關係的,手腳還會長出來!』,而他們未來成長生活需要高質量假肢的支持,我們一定要盡力幫助他們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康復科技經過多年發展,傷者現在可以用到高質量假肢,再配合康復鍛煉,能做到與普通人沒分別。傷員們如今均已經過上正常人的生活,投入工作與學習,一些傷員更成為舉重、網球等項目的殘疾人運動員。
不只是醫患,我們相伴10年的好朋友
「站起來」計劃成員們平時會通過一個141人的微信群組,與傷者們保持聯絡。「他們非常信任我們,當年的小朋友現在面臨升學、就業,都會跟我們分享。」羅尚尉說,「我覺得早就不只是醫患關係,我們是朋友,相伴10年的好朋友。」
羅尚尉記得所有傷者的名字和第一次見到他們時所在的醫院。他說,自己被傷員們面對人生突發巨大挫折表現出的堅強而感染。
在地震中失去左上臂和雙腿,承受頭部及脊髓損傷的黃莉,當時在廣東省人民醫院遇到了「站起來」團隊,因為傷口受損嚴重,她曾到香港接受手術。如今,黃莉在都江堰創辦了社會組織「心啟程」,為殘障人士提供就業幫助、心理輔導等服務。
2008年還在上小學的康若琦,在地震中失去了左小腿,右小腿也因為長期受壓而肌肉壞死。羅尚尉回憶說,當時的康若琦很彷徨,一時間接受不了自己身邊的小夥伴們離世,自己變成了殘疾人,甚至一度抗拒康復治療。在「站起來」成員的悉心照料下,康若琦接受手術,安裝假肢,身體恢復得很好。
「康若琦今年高考,她告訴我要投考醫學科。另一位左膝上、右膝下截肢的傷者龔桂林,通過治療現在行動自如,在成都市城北醫院做作業治療師。」羅尚尉說,「見到他們由需要幫助的人,變成服務社會的人,我們真的幫到了這些孩子們,很安慰、開心。」
談起未來,羅尚尉擔心或因為資金減少,無法繼續為傷者提供假肢及康復服務。「有傷者問我『站起來』會不會結束,很不捨。我希望他們能繼續堅持自強的精神,不止過去的10年,未來10年、20年等等,都穩穩地走下去。」羅尚尉說。
(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