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楊綺青報道:教育局委託「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檢討包括高中通識科等課程,包括把通識科剔出必修科、通識評級簡化為及格或不及格及改革課程。教育評議會執委蔡國光認為,通識科的檢討不是無風起浪,科目由籌辦至今已十年,學生的成績會直接影響到大學聯招以及將來發展,故此有必要進行檢討。
身為中學校長的蔡國光昨出席城市論壇時表示,教育局的課程檢討並非針對通識科,應以通識科及高中教育整體的課程架構去看待,而今次檢討亦可能為學校行政、教師編配鬆綁,並讓學校自主決定如何開設科目。
同場的教聯會會長、退休校長黃均瑜回應,引入通識是基於舊制學生過早分文、理科,希望藉通識達至「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但新高中通識學科較着重社會參與,未必能符合課程原意,認為現時通識改革方向只是意見,要下結論仍為時尚早,檢討專責小組應按專業判斷下決定。
同場的多名通識科老師則認為,若將通識由1至5**的評級制度,改為只分及格與否,是貶低通識科的做法,又舉例假若學生中文及思考能力強、關注時事並獲高分,有助進入大學,若評分為只分及格與否,則有所不公。多名高中同學亦擔心,通識科改革評分機制會對成績較好的學生不公平,又認為通識若列為選修科,學生的選修意欲會下降,減少他們思考社會時事的機會。另一方面,考評局通識教育委員會主席許承恩昨出席電視節目時稱,改革通識科考評方法,可能會重返舊制高考模式,把通識改為選修科,學生的壓力則會轉移到主科,形容此舉是「治標不治本」,未必能達到通識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