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原所長李景源。
在是次論壇中,獲頒「哲學卓越貢獻終身成就獎」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原所長李景源,發表了題為「唯物史觀中國化的歷史建構」的主旨演講,探討了中國近百年來唯物史觀的發展歷程及世界經驗的總體問題。李景源先以撰寫中國近現代史必須回答三個核心問題:中國為何需要革命?歷史為何會以革命為中心發展?中國現代化為何要以革命為開端?再從三方面解釋其本質上涉及唯物史觀關於社會形態基本矛盾運動導致社會革命發生的機制原理。
就唯物史觀中國化,李景源分享了三點見解:它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長期探索必然選擇;是中華民族對其意義不斷建構的歷史過程;是在解決中國道路重大理論問題的爭論中深入發展的。
自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先後發生的東西文化論戰、科學與人生觀論爭、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爭等重大思想交鋒,涉及歷史發展動力、歷史規律及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等根本問題,為唯物史觀的傳播提供了歷史契機,開啟了唯物史觀中國化的新階段,深刻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和歷史觀。他強調從中發現中國特色,總結中國經驗,探尋中國原理。解讀中國發展經驗的關鍵,在於建立闡釋中國道路的知識體系,而這個體系應以唯物史觀中國化的歷史建構為核心基礎。\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