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經過多場賽事,最後八強今天角逐棋王寶座 裕華國貨FACEBOOK圖
康樂棋在香港流行已久,但確實出處很神秘。有一點可以肯定,每段時期有各自的規則,用的棋各有不同,起初一般以兩種不同顏色的膠棋作棋子,並逐漸演變成木棋,其後更直接以象棋取代,一直沿用至今。
一枱兩桿34隻棋
康樂棋的出處無從考證,有人說是由外國的「彈棋」演變而成,早於1940年代傳入內地,並於1950年代興起,當時有「平民桌球」之稱。後來又傳入殖民地時期的香港,逐漸發展成一項流行於坊間的運動。
打康樂棋必須配備三大工具,包括兩種不同顏色的棋子各16隻及兩隻「打擊棋」、兩支棋桿,以及一張四方形、枱邊有四個洞的棋枱。其中棋子在多年間已演變成不同樣貌。「康樂棋擂台爭霸戰」參賽者祺哥稱:「細個一般用膠棋,求其兩種不同顏色就得,之後轉用木棋,但太大力好易裂開,現在主要用象棋為主。」
除了棋子不同,規則更是「各處鄉村各處例」,以「Set cue」(即以反彈方法,以自己的棋擋住別人的棋,為求留下難題給對手)為例,坊間有些容許,有些不容許,在今次比賽中亦有選手因質疑可否「Set cue」叫停比賽,最終重新檢視規例後,裁定可以「Set cue」。裕華高級經理蘇兆永稱,今次擂台賽特意找來各家規例,重新整理出一套明文規則,冀往後能繼續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