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早前發生一宗倫常慘劇,52歲外婆懷疑勒斃患過度活躍症六歲孫兒,事件轟動全城,並再次引起社會關注有特殊需要的學童及家長支援。現職系統審核員的呂大年,其兒子是其中一類型,在兩歲時確診患上自閉症。
正視欣賞兒子「特色」
雖然照顧自閉症兒子需要花上更多耐性,但呂氏夫婦二人不離不棄。呂大年回想兒子在幼稚園時,有一日突然在輕鐵良景站月台躺下「典地」。不知所措的他,面對着許多乘客的奇異目光,當時他並無喝止兒子的意思,也沒有趁勢發火或打罵,反而是跟兒子一起躺下「典地」,他覺得「雖然唔可以完全了解佢(兒子)想法,但我都可以嘗試去一齊感受!」
呂大年總是覺得,不論在別人眼中,兒子的起跑線有多落後,自己只可一笑置之。「好早我都已經覺得,呢個係種特色嚟㗎啫,每個人都有唔同嘅特色。」仔仔在入讀主流小學之初,曾因特殊行為引起其他同學意見,我亦一律虛心接受:「有啲家長會覺得其他小朋友歧視我、針對我個仔,其實你可以轉一轉個諗法,係其他小朋友想我個仔改善。」
為人父母者,誰不擔心兒子的人生是否聰明、是否過得如意、幸福。但當醫生告訴呂大年,其兒子有自閉傾向時,他反而不甚擔憂,寄望兒子終有一天會變好。呂大年形容,兒子確認患上自閉症時,自己是「嘆慢板」心態,到兒子升讀小學後,才發現他跟其他小朋友存在不同:「佢(兒子)仲細個,需要多摸索同了解,搵溝通方法過程會比較困難。」
出國旅行增進了解
呂大年口中的溝通,並非一味空談,而是透過親身感受。他憶述,兒子在讀特殊幼稚園階段,仍未懂得透過說話表達,經常會無緣無故「典地」宣泄情緒。
例如,呂大年和太太為了讓兒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從小就堅持帶仔仔周圍去,甚至出國旅行。他說:「一路行,見到啲咩呢,就好似配音劇咁樣,『啊!有朵花喎』、『有架巴士經過喎』,樣樣見到啲咩都講出嚟囉」,透過兒子的反應,熟知兒子對事物的喜好。」
他強調,並非只透過一次的「陪兒子典地」,即可全面了解其感受,而是經歷很多次類似事件,才能更了解兒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