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點擊香江:立法會議員應該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推動者/屠海鳴

時間:2018-04-21 03:15:15來源:大公網

  32位立法會議員組成「聯席事務委員會訪問團」,在經濟事務發展委員會主席林健鋒率領下,昨日起前往深圳、東莞、中山、佛山、廣州五市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他們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題,進行實地考察,與廣東有關各方交流溝通。特區政府亦派出四位局長與之同行。入粵第一天,議員們參觀興致濃厚,發言積極踴躍,互動氣氛融洽,廣東方面更是熱情接待。一股新風撲面,此情此景可讚!

  此番入粵的32位議員來自不同政黨,儘管政見有所不同,但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的興趣和熱情是一致的,這是立法會議員在重大事項上的應有表現,也是特區政府和香港市民喜聞樂見的情形。香港早已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在「一國兩制」的政治框架下,立法會是香港政治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香港繁榮穩定是立法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因而,立法會議員理應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積極推動者。

  造訪大灣區開了一個好頭

  議員們訪問的第一站是深圳,參觀了內地首家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深圳智能交通指揮中心及華為總部。深圳的互聯網經濟、「智慧交通」,以及華為的科技創新成果,讓議員們眼前一亮。在隨後的座談交流中,議員們圍繞高新科技、醫療、教育、大灣區機遇和兩地協作等話題踴躍提問,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熱情作答。他表示,深圳的發展與港人的支持分不開,希望深圳與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緊密合作,成為粵港合作的先導區,互利雙贏。可以看出,雙方的交流非常坦誠融洽,充滿善意,擺脫了政治成見,着眼深港兩地長遠發展,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百聞不如一見,走出一步天地寬。以往,立法會某些議員總是「戴着有色眼鏡」看內地,或以「政治第一」的原則看待內地,似乎到內地走一趟就會被「染紅」;或以過時眼光看待內地,似乎內地仍處於「文革」時期,僵化、教條、極左;或以對抗思維看待內地,似乎到了內地不喊幾句政治口號、不遞幾封請願信,就不足以體現「兩制」之別。正是由於這種先入為主的偏見作怪,造成了「逢中必反」、「逢特區政府必反」,為反而反;立法會裏「拉布」、「流會」不斷,甚至為了一黨之私利,相互對峙,令許多重大事項久拖不決,令香港喪失了不少發展機遇,市民對此十分反感。

  立法會固然不應成為「橡皮圖章」,但議員們議政的出發點應該是為香港好、國家好,應多發表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在對抗的路上愈走愈遠。由此觀之,這次的議員入粵,則擺脫了「政治爭鬥」思維的束縛,是一個值得點讚的重大轉折。

  促進粵港合作是職責所在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裏將崛起一個與美國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日本東京灣區等量齊觀的大型經濟板塊,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領頭羊」。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在土地規模、人口規模、交通條件、經濟總量等方面並不比以上三個灣區遜色,所缺者何在?創新!而這正是香港需要發力的地方。

  香港科研實力雄厚,有五間大學進入世界100強,這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的。香港有中國兩院院士43人,在華南地區首屈一指。但香港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並不強,許多科研成果並沒有轉化為創新產品,並沒有實現應有的經濟效益。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香港的科研優勢與廣東的製造業優勢一旦對接,通過「產業鏈─資金鏈─創新鏈」的跨境協調整合,打造「香港─深圳─東莞─廣州」創新走廊,完全可以孵化培育一大批高成長性的創科企業,並佔據產業鏈的上游,其前景不可限量!

  積極推動「融入」任重道遠

  立法會議員來自本港各個界別,對各自的領域非常了解,對香港經濟發展遇到難題也非常了解。不能不承認,香港近年來的創新能力不僅落後於美國、日本等國家的一些城市,也已落後於深圳等中國內地的城市,香港亟需發掘新的發展動能。大灣區建設並非像有些人曲解的那樣,僅僅是「完成國家任務」,而是讓香港站在創新前沿的一個巨大平台、一次歷史機遇。從這個角度講,促進粵港合作,就是促進香港創新發展,就是為740萬港人謀福祉,也就是立法會議員的職責所在,不容推卸!

  議員們走進廣東,僅僅是第一步,從長遠發展來看,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大勢所趨,也是涉及到諸多領域的重大課題,推動「融入」,任重道遠。

  香港為什麼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香港,某些人總是從政治角度解讀,似乎這是中共「統戰」之需要,最終讓「一國兩制」變為「一國一制」,令「香港變成另一個北京、上海」。這些解讀是缺乏依據的。中共十九大報告已經明確把「一國兩制」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個基本方略之一,再次表明,「一國兩制」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基本國策,香港和澳門在國家大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香港為什麼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應多從經濟的角度去解讀。港人不可忽視中國經濟的「巨國效應」,如此之大的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國土面積,如此齊全的產業門類,這在當今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巨國」的帶動,必然讓與之合作的經濟體普遍受益,許多國家競相搭乘「中國快車」,需要「排隊」。

  但國家厚愛香港,為香港預留了「座位」,這就是「一國兩制」的優勢所在。特別是去年以來,在習主席的親自關心下,國家有關部委出台了多項便利港人到內地創業、就業、生活的政策,這對香港來說是天大的好事。「背靠大樹好乘涼」。放着這麼好的條件不利用,豈非「腦子進水」?

  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個問題上,香港各界和廣大市民已經形成廣泛共識:融入才能發展,融入才有機遇,融入才贏未來。立法會議員作為民意代表,應該代表主流民意,在重大問題上,跳出政黨利益的「小圈子」,突破對抗思維的舊模式,打開心胸,開闊眼界,全面、客觀、理性地觀察分析問題,肩負起推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歷史責任。昨日是議員訪問的第一天,總算開了一個好頭。

  據訪問團團長林健鋒主席介紹,在與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會面時,經民聯議員盧偉國、張華峰,專業議政莫乃光,民主黨黃碧雲均有發言,交流內容圍繞高新科技、醫療、教育、大灣區機遇和兩地協作等。這說明在「滿城皆談大灣區」的今日,議員們能夠踏進內地了解實情、傾聽實話、查看實況,這無疑對兩地交流、溝通、融合,是一件大好事。

  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去年11月13日在同立法會建制派議員集體會面,宣講中共十九大精神時,要求建制派議員「在實際行動中體現國家意識,在履職盡職中體現建制意識,在團結協作中體現大局意識」。作為特區政治架構中重要成員的立法會全體議員,認識國家、知悉國情,是重中之重的必修課,不能忽視、不能推辭、不能猶豫。

  32位立法會議員造訪廣東五市,是這個春天值得關注的一個喜人事件。但願此番入粵之行,為香港政壇帶來一股春風、新風和暖風!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