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小朋友長期「坐唔定」有可能是患上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
孩子做功課拖泥帶水,又容易因電視機或其他事情而分心,情況非一時三刻,而是長達幾個月,到底孩子發生什麼事?是單純「百厭」?還是患上「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
初小是治療黃金期
ADHD愈趨普遍,隨着社會關注度提升,家長對這個病的了解亦有所增加,但仍有不少家長不懂得辨識及處理。香港耀能協會耀能兒童發展服務副經理謝嘉莉表示,家長可以透過觀察小朋友日常生活的習慣,以及向學校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表現,從而得知小朋友是否出現ADHD的徵狀。
「例如在學校是否坐唔定?有沒有跟老師指令做事?在屋企又會否做功課做好耐?容易被其他事物分心等,都有機會是ADHD的徵兆之一。」
不過,不少小朋友都因「百厭」坐不定,是否一有徵狀就一定是ADHD呢?謝嘉莉稱,ADHD患者會長期出現以上反應,一般持續幾個月,若只是兩、三個星期或更短時間,就未必是ADHD作怪。
懷疑小朋友有ADHD,家長可以如何處理呢?謝嘉莉說,一般先建議家長帶同小朋友,向家庭醫生求診,再由醫生轉介到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日間中心,若診斷為ADHD,醫生會再評估情況,決定是否需要食藥及定期覆診。
四大方向照顧ADHD孩子
她提醒家長,不要因為不想接受自己的小朋友有病,而拒絕求診,令小朋友錯過治療的黃金期,「一般的小朋友會於六歲、即初小時確診,而小朋友在這段時期因為年紀還小,較聽父母話,若到高小才治療,小朋友自主性和對抗性行為會愈來愈嚴重,到時便更難處理。」
她建議家長或照顧者從食藥、管教、訂立規範及獎罰制度四大方向照顧ADHD孩子,包括跟足醫生指示餵藥,不要自行停藥,若發現有嚴重負作用,必須向醫生反映。同時,父母及照顧者的管教方式應盡可能一致、指令宜簡潔清晰,例如「玩完玩具要執拾好。」讓小朋友更易適應;家長亦應訂立生活規範,訓練小朋友生活有條理,如回家要把鞋放回鞋櫃等;最後要設立有效的獎罰制度,以稱讚提升小朋友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