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人手不足 難識別隱性個案

時間:2018-04-04 03:15:11來源:大公網

  圖:四地學生普遍存在學業壓力,主要以聽音樂、運動等方式紓壓\大公報記者敖敏輝攝

  【大公報訊】記者湯淩琰報道:有駐校社工表示,處理自殺問題個案時,平均每個需時33小時,但以駐校社工人力資源計算,數字上社工處理每個個案只有14.2小時,人手不足無法識別隱性個案。社工建議家長主動關心孩子,若孩子食欲不振、睡眠不足、情緒低落情況持續一個月,則要及時求助。

  「潛伏期」 延長影響生活

  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網絡副主席、註冊社工盧松標表示,自殺問題個案本身較為複雜,處理的難度較高,介入時機和準確判斷至為關鍵,惟社工工作量已遠超出正常負荷,服務資源並不足以滿足需要,遑論主動識別潛在需要,提供預防和及早介入。

  學校社會工作聯網副主席方詠思表示,過去五至十年,學生自殺及情緒問題由「外顯」變為「內隱」,學生的短期爆發減少,但「潛伏期」變長,以至影響正常的生活,令情況更加嚴重。

  留意子女情緒及時支援

  她說,提早預防很重要,家長至關重要,若家長發現子女連續一個月不開心、睡眠不好、對喜歡的事情提不起興趣,則要留心子女情緒狀況,如若發現子女有求死念頭,則要立刻求助社工或醫生;建議父母多關注孩子的個人需要,多與子女溝通,讓子女明白「父母可以隨時提供支援」。

  她又說,當學生意識到自己情緒可能出現問題時,要學會轉移注意力,如聽音樂、做運動適當放鬆,或者找信任的人傾訴,紓緩情緒,「最重要的,是學生需要明白,『低潮期』是正常的,亦是可接受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