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草間彌生的大熱作品《Pumpkin: big》 法新社
香港擺脫「文化沙漠」,迎來「文青打卡天堂」新時代!政府積極發展創意文化遊,結合本土文化、國際藝術展覽等元素,冀吸引更多旅客訪港,近年又以「藝術月」作招徠,引入多個藝術展覽,成功打造「打卡」新熱點。包括期間限定的雕塑公園「藝遊維港」,除了草間彌生的大南瓜,還有一比一白馬雕塑、銅製的塑膠袋熊啤啤等藝術品。想體驗香港特色,亦可參與「觸動.中環」展覽,拍照之餘了解中環的特色建築和面貌。這個復活節假期,巿民和旅客都可在維港兩岸,化身城巿「藝行者」。/大公報記者 趙凱瑩
「藝遊維港」任影唔嬲
香港是「購物天堂」,但單靠購物已捉不緊旅客的心。近年政府積極拓展多元化旅遊,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文化、古蹟、綠色及創意旅遊均是本港的發展重點,去年推出的「舊城中環」,成功虜獲大批旅客芳心。除了本地特色遊,政府同時招攬多個國際級藝術展覽進駐,將藝術文化元素融入香港旅遊業。
復活節長假期,不少人會到日本賞櫻兼「打卡」,但大部分巿民會留港消遣,旅客亦會來港度假,本港又有哪些「打卡」熱點?追求文青感覺的,可供選擇的有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藝遊維港」,活動橫跨中西區至灣仔一帶,大會堂至中環海濱長廊,再到金鐘添馬公園和灣仔都有蹤影,19位藝術家、共21件雕塑作品與市民近距離接觸,部分更不設圍欄,「任影唔嬲」,名正言順「打卡」無障礙。
「瓜」啦啦「網熊」賣萌
今次的展覽中,最受歡迎的展品首推草間彌生的大南瓜,黃色的南瓜布滿黑色斑點,是草間彌生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南瓜高大如一個成人,擺放在金鐘添馬公園海旁,十分搶眼。「粉絲」爭相慕名而來,除了一睹作品風采,還把合照立即上網,堪稱「瓜」啦啦!
另一個超正「打卡」位,是韓國藝術家金泓錫的作品《像熊一樣的形狀》。遠看以為是垃圾袋,其實是以銅塑製造而成,以巨型熊啤啤的狀態呈現,看似軟坐在草地上向觀眾「賣萌」,實際是想表達,塑膠袋並無統一使用指南,意義是由人賦予,可愛之餘意義深遠。在此「打卡」上載,名副其實「網熊」!
多位香港藝術家亦參與展覽。位於中西區海濱長廊的《Before Collapse》,出自香港視覺藝術家曾敏富的手筆,用炭鑄造成逾一米高的雙腳。他認為,炭處於實木和灰之間,有流動之意,冀藉此提醒人類,歷史只會不斷重複,並反思世界崩壞後會有什麼來臨。
摸得到的藝術好貼地
國際級展品固然精彩,但本地的歷史文化同樣值得關注。由置地公司主辦的「觸動.中環」展覽便十分「貼地」,以中環的標誌建築、景觀及連繫整個社區的行人及交通設施為題材,再以觸覺繪畫和聲音方式呈現,舊最高法院大樓、山頂纜車、交易廣場等港人熟悉的事物,除了看得到,還摸得到、聽得到,連視障人士亦可透過作品,感受香港濃厚的藝術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