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關爸爸(右)定期與官員、議員開會,為學障學童爭取應有權益
曾獲模範家長大獎 關鏡生
最近在網上家長群組熱傳一則大學生寫的心聲,大概是無論自己如何努力讀書,都達不到任大學教授的父親、專業人士母親的要求。諷刺的是,其他同學以為在這種家庭出生儼如「在天堂」,不愁生活,又有父母支持讀書,卻不知他壓力大得要用剪刀插自己手臂見血才能安睡。
我作為父親,既體會到當事人父母出身寒微,靠自身努力改變生活,是以「知識改變命運」的典型例子,希望孩子同樣努力讀書令自己生活更好;也心痛文中孩子承受的精神壓力,如何努力都達不到父母要求,得不到他們的讚賞。無論是家長或孩子,都痛苦,也無法令彼此關係轉好。
究竟要讓孩子隨大隊,緊從社會步伐,還是用自己獨特步伐走自己人生路?這從來是知易行難的課題。現今家長的教育水平大大提升,但不等於了解自己在子女教育過程上,家長於家、校、社會中呈現不同角色。
在家方面,家長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位老師,但「老師」不一定只着眼於學業成績。理想的做法是成為子女的知心朋友,令孩子樂於與你做平等交流,傾訴心事。中國傳統父母角色,有時出現管束孩子學業的情況,但成績是一時,親子關係是一世。
學校方面,現時家長或教師亦可以是學校持份者─可就學校施政、活動中提出意見,務求提升學校的辦學質素,令孩子在學校得到最好的照顧。
社會中一些自助組織在教育擔當重要角色,在社會發揮作用。正如我現時在香港特殊學習障礙協會─一個成立了20年的家長自助組織擔任副主席,同時也是倡議小組成員,我們定期與教育局官員、立法會議員開會,為學障學童爭取應有權益,如爭取多時的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SENCO),在2017年的施政報告中落實恆常推行,以支援融合教育,幫助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這促使我多加留意相關新聞,有報道指有兩成SENCO不合特殊教育訓練資歷,即令我密切關注教育局會如何改善。這種幫自己孩子爭取權益的同時,變相也在幫助SEN孩子。
對啊,照顧孩子是終身學習的課題,不是在大學畢業了就自然學會,我也是在學習中。
fb.me/kwanpapae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