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在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太行山路小學,老師給同學們講解航天知識。\新華社
中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時期。教育部等七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提出以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為重點,切實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推動育人方式的變革,為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夯實基礎,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態系統全面構建。
《意見》提到,鼓勵探索「科學家+教師」聯合授課的「雙師課堂」、基於元宇宙虛擬實驗室等前沿技術的「未來課堂」。北京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院長鄭永和表示,希望能把一些前沿的領域裏面,適合於中小學教學內容能夠梳理到中小學的課程裏。讓學生看到真實的科學家和科研到底是怎麼回事。\大公報記者 江鑫嫻北京報道
《意見》明確,到2030年,中小學科技教育體系基本建立,課程體系進一步完善,評價和條件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態系統全面構建,以實用場景為對象的項目式、探究式、跨學科教學方式普遍應用,學生綜合運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學科知識與技能,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提升,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接受公平優質教育的願望,更好支撐教育強國建設。
讓科技課成為學生最喜歡的課
「將來我們希望科技課成為他們最喜歡的課。」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田祖蔭在12日舉行的教育部發布會上表示,《意見》提出六大重點任務,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工程師一樣實踐,激發學生投身科技事業的遠大志向與持久熱情。
在培養科學興趣方面,《意見》提出,小學低年級段側重感知體驗和興趣培養,通過生活化、遊戲化的情景設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小學中高年級段側重概念理解和動手探究,通過開展科學實驗、項目任務等實踐活動,初步建立跨學科聯繫,強化以興趣為導向的「做中學」實踐路徑。初中階段側重實踐探究和技術應用,引導學生從現象認知逐步轉向規律探究和方法習得。高中階段側重實驗探究和工程實踐,引導學生了解科技前沿動態,幫助學生系統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流程與核心方法。
課程方面,《意見》提到,要開發優質科技教育課程資源,研發和提供配套教學材料;課程資源緊密圍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人工智能及量子信息等科技前沿與新興領域,縱向貫通基礎教育各學段,橫向統籌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學科資源,並有效對接高等教育需求,着力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素養、科技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科學思維。
支持高校專家參與科教課程開發
師資隊伍方面,《意見》提到,在「雙一流」建設高校開展科技教育碩士培養,定向培育具備跨學科知識與技能的複合型教育人才。同時加強科技教育教師培訓,選派教師赴科研院所、高新企業掛職;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安排專家到中小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參與學校科技教育課程開發和教學指導。
田祖蔭還提到,要高度重視技術與工程的獨特育人價值,注重解決面向真實世界的科技工程問題,根據學生學段的提升和能力的增長,引導他們逐步開展基於真實情境的小型工程實踐項目。在親自參加創意、設計、實踐、疊代的過程中,培養創新精神、動手能力,還有抗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