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程衞權與同工合作,以自遊行形式帶領學生到境外考察,省去導遊、領隊和中介費
說起通識教育,實地考察這些教學方法毫不陌生,自第一屆新高中開始,本校通識科已經嘗試不同機構及不同形式的考察活動,粗略估計,頭三年已有接近一百次規模不同的考察活動。
考察的需要和難處
外判活動予機構負責,在本校的經驗而言,有不少可進步的空間。例如可減去展板抄寫活動,轉而更多探索;以當地巿民生活的經驗或角度去感受這個城巿,所以要離開旅行團的配套(旅遊巴、團餐);擴闊考察的思維,不一定博物館才有價值,相反一間最平庸的超級巿場已經是不錯的考察點;考察內容應更連繫於本校的教學內容上,自主空間少不得。
基於以上種種,第三屆新高中開始,本校境外考察開始作出改變,以「自遊行」的形式,由老師1:6的比例,帶領學生在外地作考察探究。
改變過程,有不少需要思索,第一是安全問題,減省導遊、領隊之後,學生的安全問題則由老師負責,是否能駕駛或是否令家長安心,以至校方同意改變,都是關鍵。
籌組新模式
作為領導同工,早在首兩屆的活動中,已不斷與團隊在茶餘飯後討論,分享理念,探索可行方案,尋求共識,此刻,同工已願意擔任不同的角色支援。帶隊的四位同工當中,兩位在半年之內考取領隊牌(其後每年兩位,直至全團隊)、兩位負責考取急救資格;期間,由熟悉台灣的同工,就考察主題訂出可能的相關考察點(路線則由老師和參與同學決定),了解相關求助資訊、費用等。簡單而言,準備了一次與投標文件相若的計劃書給校董會批核。
作為科主任,身先士卒責無旁貸,故此,除境外考察的參與,本地的事前訓練和籌備的行政工作(包括路線規劃、家長會、考察體驗訓練、工具使用、教材設計、檢討會等)均與團隊共同探索實踐。
因此,每個同工在事工中均有不同的位置,為事工的完善、後續發展都作了安排。
成果的展現
總言之,事工的資源用得其所,所有成本用在學生身上(不用花導遊費、領隊費、中介費),而且以較便宜的價格,享用多元化更地道的體驗,例如餐飲、住宿方面,概括而言,每團平均每人可省減1000至2000元(約25%)支出。
與此同時,學生能實現自我,透過共同規劃,考察的學習不單單是既定的知識內容,而每個片段都變成學習部分。他們要學習定位、規劃路線、計算成本、檢討、串連景點與學習目標的關係,從學生的回饋身上,可見他們整個人都有所發展。〔詳見本人的另一份教學研究報告:〈「自主學習」的校本實踐:通識教育科的校本探究經驗〉www.edb.org.hk/HKTC/download/eras/15-16/ERAS1516_R03.pdf。〕
在行政考慮,基於全部工作均由自家安排,行程的時間、規劃、教學等都貼近學生需要和校本情況。而這種工作模式,亦見於不同的科組事工內,故一群年資不深的團隊,能夠有不少發展及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