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林鄭月娥表示,房屋介入的扶貧效果比現金援助更有效,呼籲社會尋求共識造地建屋 政府新聞處圖片
解決房屋問題是政府扶貧策略一大重點,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在扶貧高峰會表示,房屋介入的扶貧效果比現金援助更有效,但對在短、中期大量增加公屋和資助房屋供應並不樂觀,形容覓地建屋刻不容緩,呼籲社會尋求共識造地,現時政府會努力促成社會房屋計劃,協助正輪候公屋及居住環境惡劣的家庭過渡。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首個用預製組件的過渡性房屋計劃最快可於今年九月啟動,形容「萬事俱備,只欠銀両」,又指若有成效,不排除會加大政府的角色。/大公報記者 朱樂怡
今年的扶貧高峰會有別於過往以公布本港貧窮線和貧窮情況作重點,而是探討社會房屋。林鄭月娥表示,現時公屋輪候平均要4.7年,情況非常之不理想,對能夠在短中期大量增加公屋或資助出售房屋並不樂觀。
冀公眾為下一代房屋問題設想
林鄭月娥希望公眾為下一代的房屋問題設想,積極參與稍後展開的土地供應諮詢。她提到:「我曾經聽過反對填海的環保人士指,海不會發聲,我代表海出聲反對你們行動(填海)。在居住環境極差的地方,有很多小朋友,小朋友或許也不會作聲,請在座各位為這些居住環境惡劣、每一日在成長的小朋友發聲,告訴社會我們真的需要多開拓土地,多興建房屋。」
林鄭月娥又提到,上月探訪在深井的過渡性房屋,得知不少家庭生活逐步改善。她認為,房屋介入的扶貧效果比現金援助更有效,「透過房屋將整個家庭提升,將家庭成員的自信心找回來,給回小朋友盼望,沒有任何的現金援助可以做到。」
不過,房屋和土地供應需時,陳帆在會上表示,當局希望「用時間換空間」,在等待建屋的時間,利用社會房屋計劃改善和紓緩住屋問題,並透露當局現正進行的預製組件組合屋計劃,結構已通過屋宇署和消防處審批,「(已經)有地,(若)有錢就喺九月動工。」政府亦會擔當「月老」穿針引線,向基金會、慈善團體、專業人士和發展商爭取支持,社會房屋計劃「做得幾多得幾多」。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亦正籌劃這類組合屋過渡性房屋計劃,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表示,有發展商以象徵式一元租出一幅住宅用地,可租三至四年,周邊有基建配套,料提供不多於100個單位。蔡不肯透露選址,但項目進度良好,設計圖已獲屋宇署和消防處審批,待建造物料等審批完成及集齊資金便可「上馬」,他估計項目要用數千萬元,期望未來數個月可以集齊,「如果有錢開工,一年內可起完。」
恆地證實有提供土地予政府
蔡海偉曾提及,擬議興建的組合屋每伙大小如貨櫃,介乎160至300平方呎。組合屋不會高於四層,亦不會加建電梯,當建屋用地租約期滿後,可以拆卸重置。
恆基地產發言人回覆《大公報》查詢證實,有提供土地予政府考慮興建組合屋,暫未知最終是否有選用。去年有報道指,恆基曾與政府及社聯討論,出租九龍一幅近萬平方呎、已交吉用地興建組合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