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擅長運動的王家俊,會「落場」和學生一齊打籃球、參加比賽,既是教練亦是隊友
南亞裔常被香港社會標籤為「搞事分子」,予人難以親近的感覺,傑青王家俊卻捨易取難,轉到全港唯一的伊斯蘭教中學任教,面對全校南亞裔學生、陌生的族群和宗教,他仍努力適應。只因他相信,這群不受社會重視的人,比本地學生更需要幫助。他又憑着「邊青」變傑青的經歷,以身教方式,幫助迷途的南亞裔學生尋找人生方向,同時協助他們融入社會,追尋夢想。/大公報記者 趙凱瑩(文、圖,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年輕人總有迷茫時,王家俊在中學時期終日流連球場,寧願與朋友飲酒、「吹水」都不願上學,被標籤為「邊青」,幸於初中時獲老師招攬,加入籃球校隊,透過籃球訓練,學會紀律、付出,一步步找回人生路向,疏遠了損友,更立志成為教師。大學畢業後,輾轉回到母校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擔任訓導及輔導主任,至今任教六年,去年更加入傑青行列。
欣賞南亞裔學生態度積極
在香港土生土長,由本地學校轉到伊斯蘭教學校,王家俊坦言「好掙扎」,即使任教多年,仍未完全適應學校的氣氛,「始終宗教、族群背景同香港太不同,需要時間適應。」適應過程面對重重困難,包括了解伊斯蘭教的背景,但最難是要讓學生信任他這個「外人」,「在香港,他們是少數,但在這間學校,我才是少數,要令他們信任我,我會學習他們的打招呼方式,融入他們,學習他們的文化。」
他表示,南亞裔學生與本地學生最大的分別,在於積極程度,「我們的學生活潑好動,上堂不會睡覺。」而「邊青」的經歷亦幫助他更了解學生,笑言「我都壞過,所以好明白他們的心態,衰啲乜、上堂做緊乜,我一清二楚。」
王家俊深信生命能夠影響生命,而身教遠比滿口理論更有說服力,除了與學生分享自身經歷,擅長運動的他,亦會落場和學生一同打籃球,並一齊參加比賽,既是教練亦是隊友,「教育不一定是在上者和在下者的分別,可以一齊行,付出真心幫助他們,才能建立關係。」
「有一種快樂叫付出,有一種幸福叫捨棄。」王家俊坦言,做老師常有不快樂的時候,「有時你放好多心機去教好學生,但無即時回饋,可能他幾年後才明白你的苦心,這最令人灰心。」但有時得到學生的回應、關心,一句「阿sir你係咪好攰啊?」又令他感到幸福無比,難怪他笑言「是學生帶動我的熱誠,繼續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