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李曉芸
一代國學大師饒宗頤二月六日安然離世,今明兩日將讓港人做最後送別致敬。連日來追尋他的名字,拜讀一篇篇追思文章,出自社會各界筆下,描述饒公在不同領域的成就與為人。不由自己地,回想記者採訪生涯中與饒公的多次接觸,一幕幕影像不斷回放,是那麼的立體、豐滿、鮮活。
隨上簡林開心竅
記者與饒公的接觸時間並不長,10多年前首次跟隨饒公與潮州商會團赴當地交流活動,一團十來人,連續幾天同坐一輛巴士,沿途談話觸及當地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教育,印象中饒公並不經常接話,但當有人提問又很樂意解惑,引經據典,對潮州古城歷程旁徵博引,娓娓道來。饒公在少年時代即以《潮州藝文志》揚名學術界,就在那一路上,他讓記者感受到什麼叫做活字典。然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記者有興趣而認知淺薄的內容,不厭其煩地執筆在採訪簿上描畫解說,以開茅塞。
眾所周知,矗立於大嶼山鳳凰觀日徑旁的「心經簡林」,出自饒公之筆。然而饒公書寫大字心經的心境卻並不廣為人知。潮州行回港後不久,在得知饒公把大字心經送給特區政府後,記者為此多次表達欲就送經始末詳細採訪之意,低調內斂的饒公卻是笑而不多言,倒是對記者解說「八分書」之妙。
儘管感恩於個人獲益,不心息的記者繼續使出「賴」字訣,甚至尾隨着這位當時已是近90歲的耄耋長者,從大嶼山昂坪上,沿着凹凸不平的林間山路,步行約20分鐘,來到心經簡林的選址上……採訪最終成稿,記者感受最深的,卻是這期間聽到、看到、感受到的,其實就刻在心經簡林的最後一根木柱上,「歲在壬午選堂敬書心經,願令闔境安康、時雍物阜、長浴斯福」,這二十四字,切切表達出大師真摯深沉的香江情懷。
萬牛回首勉香江
2009年初,記者又因採訪關係,踏上饒老位於跑馬地的愛賓室。室雅不須描,記者入目一副筆力千鈞、似曾相識的對聯是「萬牛回首丘山重,大廈正須樑棟材」。原來,饒老借改杜甫詩《古柏行》:「大廈如傾要樑棟,萬牛回首丘山重」,表達對香港社會的關懷與祝勉。當年香港,在08年金融海嘯後面對重大考驗,饒老憑聯寄意,期勉社會團結,有為之士共同承擔,聚集「牛」力,發揮棟樑作用。
還有……
10多年前,記者在一篇採訪中有感而發,「他隨心所喜,不受『生命有涯』觀念所限,繼續徜徉於無涯學海當中」;不意竟得蒙饒公勉勵贈言「學海無涯」。如今,「高山仰止」,願大師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