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全港首個「雨水花園」有望於農曆新年前完工。該項目的構思出自「治水姊妹花」張曉婷(左二)、溫芷欣(右二)/大公報記者湯淩琰攝
本港雨季多區仍有水患,政府引入全港首個「雨水花園」,儲存雨水的同時及時排水,選址何文田公主道及衛理道交界一個花園,若工程進展順利,有望於農曆新年前完工。該項目的構思出自兩個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學生之手,這雙「治水姊妹花」曾冒滂沱大雨上「戰場」視察,了解水浸情況,又曾親身旁聽政府各部門的會議,感嘆「實踐出真知」。/大公報記者 湯淩琰
「雨水花園」是政府「通過設計提升宜居性」計劃下的項目,由發展局轄下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推動,旨在提供平台讓學術界、政府和專業人士交流設計,共有六間本地及海外的高等教育院校參與,部分設計會被採納。發展局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主管葛文琪表示,「雨水花園」項目,是香港首次有大專院校學生的園境作品獲政府部門採納。
黃雨實地考察「實踐出真知」
研究團隊成員、THEi園境建築專業二年級生溫芷欣表示,她們從去年三月開始構思,「近年內地規劃引入海綿城市概念排洪,雨水花園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此受到啟發。」五個月內,她們曾數次進入現場進行實地考察,亦曾冒着大雨進入現場,考察水浸情況,「那次雨勢接近黃雨,無奈工地被鎖,又找不到保管鑰匙的機構,我們只得翻越柵欄,進入現場。」芷欣笑稱,雖然很狼狽,但發現植被與地面有近半米的高度差,且地面呈拱形,顯示植被下方的水浸情況較想像的嚴重,感嘆「實踐出真知」。
另一成員張曉婷表示,此項目最大的挑戰,是需要顧及地底的渠道、電線和寬頻線等,形容整個地下結構「猶如蜘蛛網般複雜」,因此需要搜集泥土和建築工程的資料,「我們向政府不同部門請教,一共收集了12張地形圖,最後將12張圖所示管道、電線等信息,集合在一張圖上。」期間她們亦親身參與政府各職能部門的會議,共同商討項目的執行情況。
上種植物 中鋪沙粒 下設石塊
現時位於公主道及衛理道交界的花園,面積約240平方米。一般園境設計,大雨時雨水向四面八方溜走,無助防洪。「雨水花園」則分成三層,上層為黏度較高的濕地淤泥、中層以沙粒分隔、下層鋪設石塊,種植的植物為具吸水及耐淹特性植物,如驅蚊草及燈籠草等。當下雨時,上層植物吸去部分雨水,其餘向下流走,有助紓緩水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