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津 薈志動力協會常務副會長、雲港台青年交流促進會副主席
成功非易事,俗語說各有前因莫羨人。你以為他有父蔭,你以為只是運氣好,但有想過當你好夢正甜時,有人在通宵努力為未來作準備?
我從事環保及清潔業務也有15個年頭,這種體會最為深刻。起初經營公司並非一帆風順,屢次遇到危機,多年來困難重重;最低工資、勞工保險問題、就業人手不足等,每樣事情都可以令人非常氣餒。雖然暫時稱不上成功人士,但至少擁有個人的天地,每天都過得充實。
可能你怨恨有人天生就具富貴命,注定過着非平凡生活,每天像明星一樣有鎂光燈包圍,出入五星級酒店,穿梭高級食府及名牌店,身邊總簇擁一大群人;無可否認有人贏在起跑線,但當你正在怨天尤人、社會如何不公之際,有想過靠雙手改變命途嗎?其實絕大部分成功人士,以前家境都十分清貧,憑藉個人努力開創事業的也大有人在。
我是一位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典型八十後,來自基層家庭,於木屋安置區度過童年。當時年紀小,而且身邊一起長大的玩伴家庭環境也差不多,所以在那時候從來沒有想像過何謂貧富,之後雖調遷到大型公共屋邨,生活看似有所改善,但其實一直都是生活在草根階層內。
貪玩與疏於學習之態度,老師、父母、親戚,朋友對自己將來前途根本不會有所期望,人生失敗者是最終的結局,甚至自己也堅信不移這是事實。原本已打定從事體力勞動或低技術工種,而最大的理想也只不過是加入警隊,安守本分地做位按章工作的公務員,卻在千禧年高中畢業碰到金融危機出現,其後再遇上沙士病疫,令香港經濟更見雪上加霜。當時大學畢業生難覓全職工作,就算只有6000元的速遞員大家都前仆後繼去應徵,碩士生也爭相投考公務員,最終只好放棄投考警員之夢想。
「貧在知識 貧在視野」
出來社會工作後,發覺當時是何來的自信,認為自己能在短時間內獨當一面,甚至升職加薪?面對訓斥、投訴、排斥,感覺自卑到極點,曾經自評是一件垃圾無處容身。回想起當時,我並沒有怨恨過自己生於草根,反覺得出身貧窮不是最重要,而是人「貧在知識,貧在內心,貧在視野」,久而久之,覺得貧窮是理所當然的。
基層的思想不單令生活變得窮困,更令自己眼界及視野變得貧乏,最恐怖之處是長時間的貧窮,會將人的鬥志給完全磨滅。從前我認為人生沒有選擇權,但我現在真正明白「機會是留給已準備的人」,就算未到達改變之時機,都需要有改變的勇氣,挫折可以令人氣餒,亦可使人成長,只要不放棄,成功大門永遠在等待。
全球經濟一體化,讓整個市場不斷更替,有人認為創業及營商愈來愈困難,我卻覺得機會比以前多。七年前,我開始參與內地之交流活動,看着短短幾年間,國家經濟正急促發展,官方管治制度透明度愈來愈高,投資氣氛熱熾,資產價值上漲,使國民的消費力大大提升;在與不同的內地菁英交流及學習,擴闊社交圈子之同時,使我學懂更多的做人的處事手法,何謂宏觀經濟,如何掌握時代脈搏,而且亦對企業管治有了新見解。
不過最為可惜的是,因受政治野心家的破壞,近幾年的香港,無論是經濟及規劃政策幾乎是停滯不前、無法跟隨國家步伐一同發展,白白浪費了這段光陰。
年輕不是原罪,青年人永遠不會是國家的敵人,何不放下拳頭細心聆聽?如果你認為國家有問題,何不親身到內地走走看看,勿隨便妄下定論,更不應做違法行為成階下囚。我深信國家領導人一定是本着想香港好的心態去管治香港,他們亦清楚香港人現時面對那種問題,只要我們肯給予時間去改變。
憤世嫉俗、自怨自艾,根本無補於事。世界每日在變化,遇到困難更應該勇敢面對,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成功沒有捷徑、沒有秘訣,只有實踐,縱使全世界都說你不行,都不能作放棄目標的藉口,儘管你感覺筋疲力盡,也不要失去追尋夢想之勇氣,既然我也能成功改變自己,那比我更有才能的各位,不是更有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