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呂少群報道:「文化回歸」,是香港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劉智鵬在十年前參與推動香港修志時提出的主張,他希望藉修志讓港人認識自己、認識家國,加深對港人「根從何來」的理解。「修志與修史是不同的,修史必有史觀,修志則是地方風俗文化等資訊的整理和記錄。」他希望以接地氣、普及化的形式編修《香港通志》。
修志促進「文化回歸」
修志可促進「文化回歸」,說清港人「根從何來」。身為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的劉智鵬指出,1842年前,香港屬於廣東新安縣。在英國統治香港百多年間,有意將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淡化,包括教育、社會等制度的改變,例如只承認英國的專業資格,促使港人去適應去跟從。「二次大戰後,尤其上世紀五至七十年代,香港與內地發展有好大反差,英國人刻意推動香港第一、港人優越的意識,令港人不期然產生與內地分屬不同旅裔的錯誤觀念。」
談到十多年來推動修志但無重大進展,劉智鵬有兩大感受,首先是推動文化工程從來不容易;其次,香港社會商業興旺,但必須有堅實的文化底蘊,否則將愈行愈遠,變成無根及無憑藉。商業世界的起伏可以一夕喪失,文化則可以川流不息。
《蓮麻坑村志》主編劉蜀永昨天應邀參加蓮麻坑村劉氏宗祠重修開光儀式,他對社會關注修志感到欣慰,強調編修這本香港百科全書的原則是「述而不論」,整理鋪排客觀資料,以詳近略遠方式,供大眾了解香港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