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女童臨臨疑受虐致死,引起全城關注。社會福利署數字顯示,本港過去每年平均錄得逾800宗已呈報的虐兒個案(詳見表),即每日最少兩宗,現年15歲少女包包(化名)是其中一個。包包年幼歷盡坎坷,目睹生母自殺身亡、繼母掟碗割傷其臉、生父愛理不理。不幸經歷,狠狠刺傷她的心靈,直至上了中學,包包內心仍蒙着陰影,常發噩夢。她手畫她心,畫中的她身處一片黑暗中,旁邊有一團紅火,反映出她的無助和驚懼!/ 大公報記者 楊州、賴振雄
包包三歲時,目睹母親自殺,傷透弱小心靈。她一度自責,懷疑「是自己的錯」導致悲劇。其後父親再婚,包包沒有因而重獲母愛。讀小學常遭繼母虐打,藤條鞭打屬家常便飯。有一次繼母更向她掟碗,碎片割傷包包的臉,父親竟視若無睹。另一方面,包包又常目睹父親暴力虐待繼母,在受虐與目睹施虐的雙重壓力下,包包報警求助,父親最終被判入獄近三個月。
「聽開門聲便緊張」
香港小童群益會接獲學校社工轉介,跟進包包個案,負責的計劃主任、註冊社工馬楚雯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說,起初接觸包包,見她憶述父親打繼母的過程時,怕得手震,「聽到門外有鎖匙開門的聲音,她便會好害怕和緊張」,所以在心理輔導時需小心安撫,引導她學會調節情緒。
「包包共接受18次輔導,歷時一年半,她由學校社工轉屆時才13歲,正就讀中一級,但從未向別人透露曾經受虐!」馬楚雯指出,包包在學校表現堅強,裝作沒事一樣,但晚上常發噩夢,重複受虐的情景。
包包的心理輔導以藝術治療為主。馬楚雯稱,繪畫是常用方法,可助情感、情緒表達出來,「包包的其中一幅畫作,黑色部分寓意她感到黑暗,紅色是火,寓意她受傷害又感到無助,引導她表達發噩夢的情境!」包包的父親現已改過,父女重建親子情。
立會今討論兒童保護政策
此外,防止虐待兒童會署理總幹事黃翠玲接受記者專訪時稱,去年接獲1121宗求助,當中198宗是懷疑虐兒個案,八宗確認為虐兒,社署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會跟進個案,並為受虐兒童制定福利計劃,包括兒童住宿、就學安排等。黃翠玲建議,政府盡快為幼稚園推行計劃,幼兒疑受虐可及早介入。
根據社會福利署統計,去年一至九月共有700多宗已呈報的虐兒個案,身體虐待佔近40%,2014至16年間,社署每年收到約800多宗相關呈報,即平均每日發生兩宗以上。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今日開會討論兒童保護政策程序議案,政府跨部門提交文件指出,針對虐兒問題,會透過識別個案、評估及支援等,以期能及早發現及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