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正編製下月28日公布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他昨日發表網誌表示,本財政年度首八個月的綜合盈餘為572億港元,較原來全年盈餘預測的163億港元高,預計本財政年度最終錄得的財政盈餘會相當高。
陳茂波提出了善用盈餘的三大方向,包括投資未來、增加經常性開支、短期紓緩措施。陳茂波亦講述了他的理財哲學,即:為整體社會長遠發展需要而未雨綢繆,作出投資,而非只做一些可以獲得一時掌聲的短期措施。
如何落實相關的理財哲學?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時,自有分曉。刻下,社會上不同持份者,基於持份者自身利益及政治需要,就預算案提出有利持份者的理財策略,實屬正常。然而,一碗水難端平。作為一個為全港700多萬人謀福祉的政府,必須在平衡社會不同持份者利益過程中,尋求最大公約數。這就決定了財政預算案絕不可能獲得一致掌聲。
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必須做好投資未來的工作,以「1+1大於2」為目標,善用盈餘,為社會創造更大財富,為香港持續長期繁榮穩定,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讓政府有足夠能力,應對環球經濟波動對香港帶來的衝擊。
香港當前面對最大的困境,是日趨嚴重的社會民生議題泛政治化,議會內為爭拗而爭拗,個別人以少數人的狹隘利益,阻撓、拖延政府投資未來計劃,不斷上綱上線。高鐵「一地兩檢」引發的爭拗,便是最佳例證。以英法跨海海底隧道為例,若非當年英法兩國政治家高瞻遠矚,今日英法兩國之間不會有跨越英倫海峽的捷徑,讓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經濟、人員交往更加密切,英法海底隧道創造的無形經濟效益,更是無法估量。
香港要投資未來,什麼是重點?筆者認為,政府必須思考如何讓香港在多角度、全方位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同時,思考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擔當的角色及發揮的作用,搭上國家高速發展的列車。這是擺在特區政府及社會不同持份者面前的最佳選項。 蔡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