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潘新華博士與鄧穎博士近年帶領學生了解燈塔古蹟,並以3D打印迷你燈塔,向年輕人解碼香港近代史\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香港由一個漁村,歷經百餘載磨礪晉升為國際港口城市,離不開燈塔對航運經濟的貢獻,惟這些「功臣」功成身退後,全然淡出公眾視線。潘新華稱,本港對於燈塔的保育成效不及台灣、新加坡等地。
列法定古蹟不對外開放
香港現有六座百年燈塔,其中四座燈塔已被列入法定古蹟,但基於安全或軍事原因未能對公眾開放,除鶴咀燈塔,其餘五座燈塔均孤懸大海一隅,遠離陸地。有意前往的市民不但需要自備航船,尚需向政府主管部門提出「登島申請」,而且是個案個議。潘新華說,青洲燈塔曾經租予基督教互愛中心用作戒毒,惟今已然荒廢。
「香港也有燈塔?」每每聽人這麼問,潘新華都很無奈,「香港不僅有燈塔,而且歷史悠久!」反觀周邊地區如澳門、台灣和新加坡等地,其保育燈塔古蹟的工作早已不再囿於建築本身,更重視周圍整體環境的協同效應。如台灣鵝巒鼻燈塔,在保育的同時還活化成小型展覽館,更與鄰近的景點協同發展,形成完整的多功能景區。就算燈塔已經可全自動化,仍然有部分燈塔有管理員駐守,以發展文化旅遊。
燈塔解碼香港近代史
受益於衛奕信基金會及港大知識交流撥款計劃的資助,潘新華與研究團隊核心成員、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鄧穎博士一起,近年曾經帶領港大學生訪問鶴咀燈塔,團隊今年又造訪本港中小學、社區開展講座,旨在將燈塔古蹟作為解碼香港近代史的平台,以喚起集體回憶和增強社區認同感的凝聚力。
潘新華還與筲箕灣東官立中學合作,利用3D打印技術製作鶴咀燈塔模型。在去年十月份由港大建築學院主辦的第一屆國際燈塔研討會上,這些迷你燈塔作為饋贈本地和海外演講嘉賓以及參會者的小禮物,即時成為眾人的心頭好。